4月29日,在北京舉辦的2025年全國民航藍天獎表彰暨勞模大講堂啟動活動上,海航技術邵恩東榮獲“藍天獎章”榮譽稱號。作為一名飛機維修工程師,邵恩東在飛機電子設備世界里披荊斬棘,經過無數次的探究和驗證,不斷開拓創新,為提高民航維修技術潛心鉆研、攻堅克難,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邵恩東在工作中(海航技術供圖)
2005年8月,邵恩東滿懷期待,踏上了這片椰風海韻、正待發展的海南熱土,加入了海航大家庭,成為一名航空附件維修技術員。上班的第二天,邵恩東就迎來了他的第一個挑戰,一個性能不穩定的部件出現間歇性故障,當時海航的附件電子維修還處于起步階段,人員不多,這項工作就正好交給了邵恩東手上,擁有多年維修經驗的他總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排故原則和思路:那就是明確思路再動手,想好了再做。接到任務后,邵恩東和同事首先研讀CMM,縝密分析該部件的功能和電路圖,仔細檢查部件的內外元器件狀態,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導致故障出現的小細節,終于經過嚴謹的檢查和測試,發現間歇性故障起源于一個非常不顯眼的問題——電插頭被不明液體污染,豁然開朗的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并非萬能的,但是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進步,有一些很棘手的問題,通過大家集思廣益,總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重新思考、自我提升的過程。”邵恩東說。
時間來到2021年4月,作為海航技術創新名片的“易從濤勞模創新工作室”“劉永慶創新工作室”“邵恩東創新工作室”在海口舉行授牌儀式,標志著海航技術三大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邵恩東便是“邵恩東創新工作室”的牽頭人。經過這幾年努力,工作室累計獲得44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明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等,完成創新點子收集200項以上,獲得海航技術電子激勵100項以上,完成微創新100項以上,累計給公司節支達500萬元以上,創造新增產值3000萬元以上。研發團隊現有成員13人,黨員9人,目前主要承擔附件創新項目管理職責,在附件維修業務領域的創新技能培訓,創新產品開發,維修工藝研究,維修設備開發等四個重點方面進行攻關和專項國產PMA件的設計與研發工作。
邵恩東的排查故障水平受到領導、同事的一致認可。擅于研究的邵恩東發現,目前國際主流測試設備基本往全自動化、互聯信息化、人工智能化方向發展,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有效降低人為因素,測試自動化是改變現狀的必然選擇。邵恩東根據這個方向設定項目研究目標,經過深入分析,完成客機飛行管理計算機(FMC)自動測試平臺的開發,由測試程序自動完成所有的測試內容,并自動記錄測試數據和結果,并且測試臺本身的測試也具備完整測試程序,便于日常維護和修理,有效提高企業的技術優勢,為實現技術升級探索性項目積累了大量的開發實踐經驗,為后續大批量的技術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擅于總結的邵恩東還發現,每年換季工作中,翼身過熱普查工作涉及飛機數量很多,總體工作量大,隨著機隊規模不斷擴大,數據收集將消耗巨大的時間和人力,需要提高數據測量及數據收集的工作效率,而目前該設備國內外都還沒有現成可利用的成套自動化產品, 波音也沒有提供相關產品信息,AMM手冊推薦使用的都是利用LCR表進行人工測量,國內各大航空公司也都是采用這類方法進行維護飛機維護工作的。為此,邵恩東又帶領同事一起研究出了波音737客機翼身過熱全自動化檢測設備,順應產業升級發展的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十年的飛機維修生涯,邵恩東始終不忘初心,以海南自貿港建設為己任,不斷深入鉆研,不斷突破難關、突破廠家技術封鎖,為民航事業更好地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海航技術供稿)
(注:此文屬于央廣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