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10時,鹿泉農業節水試驗示范基地,工作人員輕點手機屏幕,打開電子水閥,遍布田間的微噴帶噴出細密水霧。400畝正在抽穗期的小麥,沐浴在綿綿“細雨”中。

“這套微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完全自主研發,節水、節肥,省工、省力。”河北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半干旱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檀海斌說,去年,基地小麥玉米周年畝產近1.5噸,相較常規灌溉方式,節水28%,節肥15%,增產12.3%。

4月21日,以這套技術作為核心成果的“主糧作物水肥精準高效集約化生產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項目,拿下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完成人是一支來自京冀的聯合研發團隊。

一直以來,華北地區農業發展受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在河北,75%的地下水用于農業灌溉。因長期超采,形成全國最大地下水漏斗區。

壓減農業用水,勢在必行。

“2009年,我們就啟動了研發。當時,一種剛興起的微噴帶灌溉技術讓人眼前一亮。”檀海斌說,這種技術主要用于胡蘿卜、白菜等蔬菜種植,鋪設間距3米至4米就能實現全覆蓋灌溉,較地面灌溉能節水三成。

不料,把微噴帶鋪到大田后,由于小麥玉米高度超過蔬菜,灌溉效果大打折扣。

要實現均勻灌溉,必須縮小微噴帶鋪設間距。檀海斌團隊經過兩年試驗,將鋪設間距鎖定為1.8米至2.4米。

但新難題又冒了出來。常規微噴帶最大單側鋪設長度只有60米,在長地塊里要安裝很多支管進行連接,影響農機作業。

能否研發出一條更長的微噴帶?延長,難度呈幾何倍數增加,孔徑、孔距、噴幅……十幾個參數,組合方案成千上萬。

力求破解之策,檀海斌找到節水灌溉領域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嚴海軍,攜手攻關。嚴海軍團隊負責設計理論模型,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聯合企業研發配套設備。

歷經十余年攻關,京冀聯合團隊將微噴帶單側鋪設長度增加到100米以上,還研發出水肥精準高效集約化生產關鍵裝備與技術,并實現大面積推廣應用。

去年9月,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忠為組長的專家委員會評價,該項目整體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近三年,項目成果在河北及周邊區域累計推廣1015萬畝,增糧189.8萬噸,年節水超1億立方米。

“黃淮海平原是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區域,也是重要糧食主產區。”嚴海軍希望,這套技術能在黃淮海平原大力推廣,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新路徑。(記者 王璐丹 劉榮榮)

編輯:姜麗麗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