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聯盟路街道紅陽社區職工醫學院宿舍北院的居民們欣喜地發現,小區公共區域私裝地鎖難題得到了徹底解決。這一變化,不僅得益于“鄉街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的高效運轉,更是紅陽社區黨委創新基層治理理念,將“有事找支部”落到實處的一次生動實踐。

居民議事會現場(蓮池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作為老舊小區,職工醫學院宿舍北院的公共空間長期被私裝地鎖占用,問題日益突出。面對這一難點,聯盟路街道果斷啟動“鄉街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聯動蓮池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聯盟路派出所等單位,共同研究解決方案。
經過精心部署,10月22日至24日,聯合清理行動順利展開,累計拆除違規地鎖12個。過程中,工作人員注重政策宣傳與情緒疏導,贏得了居民的理解與支持,最終將公共空間徹底“還位于民”,收獲廣泛好評。
此次清理行動的順利推進,并非簡單的“一拆了之”,而是紅陽社區黨委在總結以往經驗基礎上,積極探索治理新路徑的成果。社區以親切的“紅小陽”IP為載體,以“有事找支部,小陽貼心辦”為服務口號,初步構建起“智慧搜集—精準處置—陽光反饋—長效治理”的閉環工作模式。
“紅小陽”不僅是一個形象符號,更代表一套系統化的工作思路: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智慧搜集”民情,建立分級響應的“精準處置”機制,確保居民訴求快速上傳、直達痛點。在地鎖問題中,社區正是通過主動巡查與居民反饋相結合,精準掌握情況,并依據問題復雜程度,及時啟動“吹哨報到”程序,體現了“紅小陽”工作理念的有效落地。
在問題處置的同時,該社區也注重“陽光反饋”與“長效治理”。該社區通過公示欄動態更新整改進度,讓居民清楚了解處理全過程;地鎖拆除后,迅速組織居民議事協商,推動制定小區車輛管理公約,實現從“解決一件事”到“建立好機制”的深化,鞏固治理成果。
紅陽社區以拆除地鎖為切入點,不僅切實改善了社區環境,也初步展現了以“紅小陽”為標志的治理新模式的活力。該模式強調訴求閉環處理與主動貼心服務,讓“楓橋經驗”在社區層面煥發新生機。它拉近了黨組織與群眾的距離,以實際成效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成為黨建引領下暖民心、聚民智、解民憂的社區治理新名片。(來源:蓮池區融媒體中心)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