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在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召開。大會回顧總結第四屆理事會的工作,選舉產生第五屆理事會。
大會現場
推動理論建構到成果落地
1992年1月16日,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正式成立。三十三年來,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召開大中型學術研討會23次,小型座談會不計其數。在1993年和1994年連續兩年舉辦的國際學術論壇中,關于“中醫藥文化與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素質與現代化”的議題激發起國內外學者的深度思考,成為當時學界的熱點。
與此同時,研究會成員在多家重量級媒體發表千余篇論文,出版專著20余部、論文集21套。這些作品涵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為中國社會科學建設留下了珍貴的學術遺產。
研究會成員還把研究成果帶入教學與社區——在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南國商學院等院校開設“中華民族凝聚力”課程,推動學術成果“下沉”“落地”。
四屆理事會引領新篇章
第四屆理事會自2013年12月30日接過接力棒以來,將“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這一命題不斷向縱深推進。十余年來,研究會堅持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牽引,先后舉辦7次大中型研討會,多次專題論壇。
尤其是與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聯合舉辦的兩屆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分會場——“文化傳承與國家凝聚力”“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凝聚力”,不僅收到論文200余篇,更有23篇獲獎,顯示出廣東在該領域研究中的“領跑者”地位。
研究成果陸續出版成書,七本論文集、一本文稿匯編、三部學術專著,凝結著研究者的心血與執著。其中,《中華民族向心力研究》作為省“十二五”哲學社科重點委托項目,體現了研究的高度專業性和前瞻性。
“研究不是空談,而是要解決問題!边@是第四屆理事會的共識。研究會緊扣時政與社會脈動,不斷提出具有戰略意義和現實操作性的思考。研究會將文化傳承與國家認同系統融合,不僅研究文化符號、禮儀制度、歷史記憶的功能,更關注如何通過教育和傳播,將文化變成公眾可感知、可認同、可傳承的集體記憶。
在隊伍構建方面,研究會注重“年齡結構優化、學科背景拓展”,近年來新增80余名會員,涵蓋政治、歷史、文學、哲學等多個領域。
同時,理事會還制定了完整規范的內部管理制度,從財務、會計到印章、檔案、項目評審與課題管理,確保學術嚴謹、組織高效。這種現代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也贏得了社會組織管理部門的高度肯定,獲得了“優秀會員單位”“最具影響力學術團體”等多項榮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第五屆理事會顧問發放牌匾
五屆理事會再邁新征程
新當選會長李陽春指出,要強化組織效能,提升研究水平,把理論研究、政策研究與實踐探索結合起來,把班子力量與全民力量凝聚起來。
同時,著力構建以組織引導、問題導向、實踐探索、創新融合為核心的“四位一體”研究體系,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聚焦現實重大問題,深度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結合數字經濟與社會治理變革,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同步發力,形成高水平、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新時代國家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新征程上,新一屆理事會要高舉旗幟、堅定信仰,帶動廣大會員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用理論武裝頭腦,用行動踐行使命。要激發組織動能,強化基礎優勢,匯聚人才力量,建強學術平臺,闡釋新思想,深究新理論,提煉新成果,形成有高度、有厚度、有力度的理論成果。
“研究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一項政治責任,更是一份歷史使命。”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族宗教委黨組書記、主任張科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中華民族凝聚力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根與魂,是推進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強力引擎;二是提升研究貢獻度和社會知名度,將理論研究向決策咨詢延伸,用“廣東智慧”服務“國家大局”;三是推動研究會制度規范化、學術專業化、管理現代化,打造新時代的智庫團隊。
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方賽妹高度評價了研究會在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建設中的先行作用,表示將繼續為研究會提供平臺資源和智力支持。
常務副會長潘清和秘書長馮穎紅表示,新一屆理事會和秘書處將持續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投身“中華民族凝聚力學”的學科建設,深化理論研究,拓展社會實踐,續寫“凝心聚力”的時代華章。(常子。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