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無人餐廳,參展嘉賓們排隊將不同的食材放進AI烹飪機內,等待著菜品出爐;在廣東農業綜合館,人形機器人引導觀眾,智能小狗則通過直立行走、跳躍、翻滾等動作吸引人流;在網紅集市,年輕人在廣東農業版Jellycat攤位前排起了長龍;開放麥舞臺上,企業、農業干部傾情上演“脫口秀”,推介農產品;從廣東農業綜合館到廣東地市館,一條由20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組成的“星光大道”熠熠生輝……
位于網紅集市的農博打卡地前人山人海
4月20日,第十四屆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以下簡稱“農博會”)在東莞落下帷幕。在農業農村部貿促中心指導和支持下,本屆農博會與第九屆中國國際食品及配料博覽會、第三屆中國國際預制菜產業博覽會一同舉辦,被稱為“三博會”。
活動現場
“三博會”是部省市合作創新的典范。形式上,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國內國際結合、傳統新潮并進,“新”意十足;內核上,圍繞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大力促進消費,聚集了全國31個省(區、市)及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51家企業參展,參觀人數超2萬人,其中攜采購意向的采購商約7000名;同時,圍繞當前農業人最關心的AI應用、食品安全、羅非魚出口轉內銷、縣域經濟發展、預制菜等話題,同期舉辦十余場交流活動,開展“解題”研討,真正做到了創新辦會、務實辦會。
這背后,則是廣東以“12221”為抓手,開展農產品數字化、市場化、食品化、品牌化沉淀的支撐,更是“三博會”創新辦會的底氣所在。
2024廣東農業農村相關數據
年輕化:三博會人氣與廣東農業的底氣
近年來,隨著消費降級,展會經濟愈發萎靡,如何吸引采購商、專業觀眾,并且維持熱度,成為各大展會普遍面臨的困境。而在三博會會場,處處呈現人山人海、隊排長龍的畫面。
三博會一改傳統展陳模式,創新打造“網紅集市”“非遺美食街”等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通過將特色農產品與國潮符號、網紅經濟深度融合,這些場景讓中藥、早茶、果蔬等傳統農貨轉化為兼具故事性與可玩性的文化載體。
廣東農業版Jellycat攤位前眾多年輕人扎堆
在展館一隅,還設有“開放麥”大舞臺,農業干部、種植大戶、農企代表、產業記者等群體匯聚一堂,或展示家鄉道地風物,或展示品牌魅力,或推介宣傳非遺美食技藝……臺下掌聲此起彼伏。
開放麥大舞臺
展會現場,“探營天團”帶著觀眾線上逛展,外國網紅“廣東教父”在直播與視頻中大力推薦馬岡燒鵝、潮州牛肉丸、徐聞菠蘿等美味。3天展期內,7場直播、數十張海報、百余個短視頻、數百篇圖文、小紅書博主共同將活動熱度推高。
“探營天團”三博會現場直播
網紅新農人營銷推介一直是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法寶。徐聞“菠蘿的海”滯銷時,千人直播助力菠蘿大賣,當年還開啟了“廣東百萬農民線上免費培訓工程”。近年來,涌現出如“化橘紅哥哥”廖志略和“蘑菇姐姐”黃清華等一大批新農人代表,而廖志略和黃清華都是此次直播“探營天團”的“流量擔當”。
數字化:首屆AI農食展與廣東數字農業積淀
值得注意的是,三博會還是國內首個AI農食品展會。在無人餐廳,咖啡機器人、冰激凌無人機、智能微波爐等AI應用產品吸引了眾多嘉賓參觀咨詢;在農博會綜合館,農用無人機、海洋牧場智能設備、農業智能管理與AI模型系統、農業AI保險數智平臺驚艷亮相;同時,AI+農場、AI+海洋漁業、AI+數字鄉村等“算力+數據+場景”的應用也得到了系統呈現。展會全方位勾畫農食行業的未來形態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廣東農博會綜合展示館內AI+數字鄉村展區前的人海盛況
“廣東農業AI涉及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多個領域。落地的產品應用,是匯集眾智對廣東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嶺南特色農業生態系統的完善,最終為廣大農民提供決策建議。”一畝田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道。
茂名荔枝電商大數據平臺
廣東農業對于信息、數據等決策的追求可以追溯到更早。2019年,為解決徐聞菠蘿“賣難”問題,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在徐聞啟動。而“12221”中第一個“1”的含義便是建設1個農產品大數據平臺,此后,徐聞菠蘿、茂名荔枝、化州化橘紅等農產品大數據平臺紛紛建立。隨著AI技術的成熟,今年二月,茂名荔枝產業大數據平臺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病蟲害診斷準確率提升至95%,生產效率提升30%。
AI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研討交流活動現場
三博會還舉辦了AI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研討交流活動。眾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圍繞AI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前景、面臨的挑戰以及解決方案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研討交流活動不僅為各方搭建了一個展示與交流的平臺,更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未來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還在三博會期間發布AI農業保險數智平臺,探索AI助力農業保險服務模式創新。
國內首個AI農業保險數智平臺發布
市場化:“四個共享”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三博會”現場,吉林人參與廣東化橘紅合作系列產品成為最亮眼的“粵吉CP”。不僅如此,梅花鹿荔枝酥、非遺吉菜精品雪衣菠蘿、冰麥桑葉饅頭等吉粵合作“四個共享”系列新品隆重發布。“四個共享”是在吉粵合作中形成的省際農業合作交流模式,該模式主張共享市場體系、共享生產車間、共享儲存云倉、共享科研平臺,旨在創新模式重塑省際合作發展格局。
非遺吉菜精品雪衣菠蘿、雪衣荔枝吉粵合作“四個共享”新品發布
展會期間,吉粵再“牽手”,聯手舉辦省際合作“四個共享”推介。推介活動中,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天津等地的農業部門表達了極高的合作意向,更有眾多企業依托“四個共享”省際農業交流合作模式實現了對接合作。值得注意的是,遼粵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在廣州順利舉行,通過深化“四個共享”機制,開啟南北農產品產銷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從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體系到“南品北上、北品南下”,再到吉粵合作“四個共享”省際農合合作交流模式,再到實現從“試點探索”到“模式復制”,廣東探索的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理念完成了從方向框定、理念選擇,到機制模式細化的閉環。
2025年羅非魚內銷與外貿拓展活動現場
展會期間,多場活動設置了羅非魚品牌推介、出路探討等議程。廣東恒興集團食品事業部總經理吳金紅在2025年羅非魚內銷與外貿拓展活動的發言中指出,公司正積極應對挑戰,拓展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市場。針對今年荔枝“大年”的荔枝銷售壓力,展會上進行了2025年廣東荔枝“12221”市場營銷暨出海啟動活動,全產業鏈大咖獻計獻策、國際采購商視頻連線“隔空”助陣,熱議荔枝出海。
2025年廣東荔枝“12221”市場營銷暨出海啟動活動現場
食品化:破解預制菜食品安全和出海難題
農業不能只靠鐮刀鋤頭,更要借助工業化的力量。標準化、加工能力和物流體系,是農業品牌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通過工藝改進、供應鏈升級,把“土特產”變成“工業品”,不僅賣得更穩,還能讓農民多一份收益。
食品安全研討交流活動現場
預制菜產業是農產品工業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公眾對預制菜產業的探討聲至今仍經久不息。生產標準不透明,添加劑不規范使用、營養是否流失等問題不斷撥動消費者的神經,預制菜產業發展所面臨的難點亟待解決。
針對預制菜產業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核心挑戰,本屆“三博會”聚焦圍繞食品安全、預制菜裝備及出海三大議題展開深度研討。在食品安全研討活動中,專家提出以“制度+技術”雙輪驅動破解行業痛點。預制菜裝備研討會則聚焦全鏈條冷鏈體系構建。天津商業大學劉斌教授提出,應構建“全鏈條可控、全環節節能”的冷鏈體系,從而為行業邁向萬億規模夯實基礎。在預制菜出海研討會中,新加坡全球食材供應鏈聯盟副秘書長周鵬邦提出“協同出海”策略。
被業界譽為“預制菜第一省”的廣東,美食文化底蘊深厚、食品工業實力強大,消費群體龐大,近幾年預制菜產業在“速度與質量”中不斷創新發展。第一個把預制菜寫進黨代會報告;第一個出臺“菜十條”;第一個建立省級聯席會議制度;創建11個省級預制菜產業園;成立聯合研究院;組建產業投資基金;制訂并發布系列行業標準;2022年起,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聯合佛山市,在順德舉辦預制菜產業發展大會,至今已舉辦3年。2024年,廣東“年菜”首航新西蘭,設立了首個海外“共享工廠”,為全國預制菜產業發展輸出了“廣東經驗”。
品牌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星光”熠熠
著力農業市場與品牌建設,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品牌建設是推動產業振興、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農業品牌,就是在品質的基礎上,融入文化和情感,將“土特產”變為有持續市場力的“金字招牌”。
廣東農產品“星光大道”
徐聞菠蘿、茂名荔枝、湛江金鯧魚、珠海白蕉海鱸、潮州鳳凰單樅、高州龍眼、樂昌黃金柰李、連州菜心、英德紅茶、陽西程村蠔、化州化橘紅……“三博會”鋪設了一條特別的“星光大道”,上方是頗具知名度的廣東地市及縣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精美圖片,下方則是6年來廣東農產品品牌和市場體系建設足跡,吸引著每一個進入展館的參展者駐足打卡。
2019年,為解決徐聞菠蘿“賣難”問題,廣東開啟“12221”市場體系建設探索。2020年,全省首個功能性現代農業產業園——廣東省鄉村振興文化服務產業園(以下簡稱“品牌產業園”)創建。品牌產業園以文化賦能和品牌創建為核心手段,通過“傳媒+文化”激活現代農業,打造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綜合服務平臺,整合全產業鏈服務資源,聚集各方資源要素,為現代農業提供一體化文化綜合服務。
6年來,品牌產業園以“12221”為抓手,聯合省市縣鎮村,以文化賦能農產品品牌,把農產品與文化、節慶、情感關聯起來,用媒體筆觸講好廣東農產品品牌故事,打造了“菠蘿的海”“父愛如蘭”“年魚經濟”等品牌農業經典案例。
此次“三博會”上,來自吉林參展企業吉林圣一農業和江門開平馬岡鎮人民政府也分別與品牌產業園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以文化視角講好品牌的故事,還在繼續。
江門開平馬岡鎮人民政府與品牌產業園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三博會”的成功舉辦,既是農業農村部貿促中心對當下經濟環境和時代命題的深刻把握,更是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多年來如一日、久久為功持續推動廣東農業年輕化、數字化、市場化、食品化、品牌化探索和沉淀的結果。(董玉 胡亦赟 陶磊 張璠)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