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清遠8月1日消息(記者羅世偉)在粵北清遠的群山之間、瑤寨深處,那抹曾閃耀在軍營的迷彩綠,正以另一種姿態融入這片紅色熱土。

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發揮退役軍人“五種力量”作用,用政策的溫度焐熱老兵的心,用平臺的廣度舒展奮斗的翼,讓無數退役軍人帶著軍旅烙印的赤誠與堅韌,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基層治理的街巷間、應急救援的風雨里……續寫著“退役不褪色”的滾燙故事。

轉崗志更堅 勇挑發展“千鈞擔”——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陽山七拱的稻田里,退役軍人、清遠市潮汕商會會長鄭文雄正在彎腰察看稻穗。這位老兵將對土地的敬畏種進地里,他說:“農業是國之根本,糧食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他重拾“農民的兒子”身份,在陽山七拱打造稻米產業基地,自建米廠、自種自銷、全鏈條運作,用“現代農民”理念重塑絲苗米價值鏈。

為讓清遠絲苗米走出產區、走向市場,他持續推動“開鐮節”等推廣活動,宣傳清遠的生態資源和農業品牌。

2025年,清遠市潮汕商會因在“百會萬企”行動中表現突出獲廣東省工商聯通報表揚。這份榮譽背后,是清遠營造良好發展土壤、吸引外來企業深耕本地的真實寫照,也承載著商會會長鄭文雄“用一顆米帶動一方人”的樸素心愿。近年來,他帶領商會企業主動參與英德西牛、大灣、陽山等地鄉村振興結對幫扶,建設農業基地,推進絲苗米種植與加工一體化,助力“小米粒”成就“大產業”,為清遠打造百億級特色農業集群注入澎湃動能。

鄭文雄帶領商會參與愛心慰問(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小米之家”店主、退役軍人彭志華的店里,陳列著他的消防兵獎章。退役后,他從通信設備銷售員起步,歷經多重崗位鍛煉,積累了豐富的市場與運營經驗。2020年,彭志華投身創業,開設“小米之家”線下門店。了解到《清遠市退役軍人創業擔保貸款實施辦法》后,他第一時間前往清城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咨詢辦理。在政策扶持和自身準備的雙重保障下,他成功擴展至三家門店,其中一家銷售業績居全市前列。

他總對來取經的戰友說:“政策是扶手,路得自己走,就像當年訓練,沒人能替你扛槍。”工作中,他堅持親力親為,從選址、談判、營銷到團隊管理。如今,他仍不斷優化銷售模式,拓展線上服務渠道,積極參與退役軍人交流活動,鼓勵更多戰友用好政策、放手去拼。

截至目前,清遠市5380余萬元創業擔保貼息貸款已培育出逾千家退役軍人企業,千余人次在就業創業培訓、銀企對接中找到方向,農業、電商、文旅等領域的“兵字號”招牌越擦越亮。

退役不褪色 織密基層“服務網”——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骨干力量

山風吹過連南瑤族自治縣大麥山鎮新寨村的吊腳樓,68歲的村調解員、退役軍人盤六斤又挎著帆布包走在調解路上。作為退役老兵、老黨員,他始終以“調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讓群眾看見黨員的樣子”為信條。18年來,他的腳印遍布每一片有糾紛的山林田埂,461起調解案件背后,是磨破的鞋、曬黑的臉,和總能讓對立雙方紅著眼握手的“魔法”——用鄉音講透法理,用腳步丈量事實,用真心焐熱隔閡。

盤六斤自創“抖音普法”模式,拍攝短視頻解讀農村常見的土地糾紛處理流程、林權認定規則等內容。他學習剪輯、撰寫臺詞,建立“瑤佬工作室”賬號,目前粉絲近2300人,視頻累計獲贊超8萬次。鏡頭里的他眼神清亮:“要讓年輕人知道,法理就藏在咱過日子的道理里。”

正在網絡社交平臺普法的盤六斤(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連南瑤族自治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鄧偉鋒的辦公室,燈常常亮到深夜。“為戰友服務,就是我的戰場。”作為退役軍人,自2016年起,他便投身退役軍人服務體系建設。挨家挨戶敲門,跑斷腿爭取支持,推動鎮、村級服務站“從無到有”,讓78個基層退役軍人服務站像星星般散落在城鄉,全部實現規范化運作,多個站點獲評省級、國家級示范單位。

在為退役軍人排憂解難過程中,鄧偉鋒不怕麻煩、不懼復雜。2021年,一位退役軍人因工傷賠償難題來訪求助,涉及異地維權。他一邊聯系當地司法機關溝通情況,一邊親自陪同前往協調辦理,最終為其爭取到六萬余元賠償。

如今,清遠市已建成8個縣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85個鎮(街)服務站和1233個村(社區)服務站,形成覆蓋廣泛、服務高效的“縣鎮村三級”服務網絡。56個全國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以及93個廣東省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星級示范點如明珠般點綴其間,年均8.8萬件次服務里,藏著無數個“盤六斤”“鄧偉鋒”的堅守,98%以上的滿意率是群眾沉甸甸的認可。

清新區太和鎮退役軍人、城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偉健,總隨身攜帶一本“老兵記事本”,密密麻麻記錄著居民反映的問題、鄰里間的矛盾糾紛,以及各種亟待解決的民生瑣事。無論是因樓道雜物堆放引發的爭吵,還是小區停車資源緊張導致的沖突,他都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林偉健參加反詐宣傳工作(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他耐心傾聽雙方訴求,用通俗易懂的話語闡釋道理與法規,將矛盾癥結一點點剖析開來。遇到僵持不下的局面,便搬出“老兵”身份,以部隊中協同作戰、互相理解的經歷為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導居民換位思考。在他的調解下,許多劍拔弩張的鄰里關系逐漸緩和,握手言和的場景時常在社區上演。

初心鑄忠誠 筑牢執政“壓艙石”——鞏固黨長期執政的可靠力量

在清遠的村頭巷尾,活躍著一群特殊的身影——他們曾是軍營里的排頭兵,如今是基層治理的“主心骨”,胸前的黨徽與肩頭的責任同樣滾燙。他們便是清遠的“兵支書”們。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太保鎮黑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退役軍人雷健,就是這樣一位“能打硬仗的兵支書”。黑山村地處偏遠山區,曾因交通閉塞、產業薄弱陷入發展困境。雷健上任后,帶著部隊里“啃硬骨頭”的勁頭,挨家挨戶調研,結合村里林地資源豐富的特點,提出“林下種植+生態旅游”的發展思路。為引進中草藥種植項目,他三赴廣西對接企業,白天帶客商翻山越嶺看地塊,晚上在村委會熬夜整理合作方案,終于促成500畝中草藥種植基地落地,帶動3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超2萬元。

退役軍人雷健(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作為“兵支書”,雷健始終把“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融入日常工作。他在村里推行“黨員聯系戶”制度,自己帶頭包聯10戶困難群眾,定期上門宣講黨的惠農政策,幫助解決子女入學、醫療報銷等實際問題。去年汛期,他帶領黨員突擊隊冒雨加固河堤,連續48小時守在險情最嚴重的河段,用沙啞的嗓子喊著“黨員跟我上”,最終保住了下游200多畝農田。

清城區洲心街道光明社區“兵支書”、退役軍人林詩華,則在城市社區治理中展現著“兵支書”的硬核擔當。光明社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聚集地,管線老化、停車位不足、鄰里糾紛等問題突出。林詩華到任后,以部隊“精細化管理”思路推進社區治理,繪制出“社區問題地圖”,把13個小區的280多個民生難題逐一標注,再像執行作戰命令一樣逐項攻堅。

林詩華(圖右)與同事交流工作(央廣網發 劉淑芳 攝)

為推動老舊小區“微改造”,她帶著社區黨員挨家挨戶做工作。針對老年人多的特點,牽頭打造“紅色頤養角”,協調轄區醫院每周安排醫生坐診。為破解停車難,創新推出“錯時共享停車”機制,盤活周邊單位300多個車位。社區還成立了“老兵巡邏隊”“黨員調解室”等10支志愿服務隊,黨組織的凝聚力越來越強。

這兩位“兵支書”雖身處不同崗位,卻有著同樣的堅守:把部隊的優良作風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實效,讓黨的旗幟在群眾家門口高高飄揚。

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清遠市越來越多退役軍人走上“兵支書”“兵委員”崗位,成為基層黨組織的“主心骨”。清遠現有216名退役軍人擔任村(社區)黨組織書記,871人躋身村(社區)“兩委”班子。他們以黨旗為指引,將軍營作風融入基層黨建,成為黨聯系群眾的“鐵紐帶”,為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危難顯本色 爭當應急“先鋒隊”——支持應急應戰的精銳力量

土耳其地震廢墟上,清遠藍天救援隊隊長、退役軍人潘燦森的迷彩服結著冰碴。2023年2月,在土耳其突發強震的國際救援現場,潘燦森作為中國藍天救援隊的一員,第一時間請戰馳援。他和隊友不懼嚴寒、不懼余震,深入災區開展生命搜救。當8名幸存者被救出,當地百姓送來的熱湯在寒風里冒著白氣。“那些舍不得吃的飯,是給中國軍人的信任。”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有技能、能應戰,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回到清遠,他依舊在暴雨里轉移群眾,在山林中搜救迷路者。自費考取的應急救援、心肺復蘇等專業資格,是他對“若有戰、召必回”的無聲應答。

潘燦森馳援土耳其抗震救災(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他與志愿者們并肩作戰,以“藍天”的堅毅與溫度守護城市,用“藍天”的藍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用退役軍人的擔當踐行著“生命至上”的信念。

英德市英紅鎮退役軍人應急救援隊,是應急應戰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每當遭遇暴雨、臺風等災害,他們總是第一時間集結待命,沖鋒在轉移群眾、排查險情的一線。隊員們說:“雖然脫下了軍裝,但‘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從未改變,只要有需要,我們隨時能戰。”

平日里,清遠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聯合應急管理部門,常態化組織退役軍人應急技能培訓與演練,培訓涵蓋心肺復蘇、破拆救援等實用技能,演練模擬臺風、山洪等災害場景,通過理論授課與實戰操作結合,提升退役軍人應急處置能力,為應急應戰儲備了一批訓練有素的“兵力量”。

善舉傳新風 甘為文明“播種人”——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的引領力量

2002年,英德大坪村退役軍人傅繼成發現同村高齡老人傅永樓與9歲女兒傅橋妹生活困頓,當即接回家中照料。這一照料就是十幾年。他悉心護理患病老人直至離世,對傅橋妹視如己出,騎行摩托車百公里接送上學,全力支持其從中學讀到研究生,助她成為醫生。

作為村民小組長,傅繼成帶領村民修水利、通公路,解決全村灌溉飲水難題。精準扶貧中幫扶5戶貧困戶,抗疫時自購口罩贈困難群眾,洪災里背老鄉轉移。這位老兵用17年親情守護與數十年基層奉獻,在平凡崗位上書寫著“退役不褪色”的擔當。

退役軍人傅繼成(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退役軍人、連州市順興汽車維修中心總經理廖加戰,始終堅持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傳遞溫暖。自2001年起,他已累計出資100多萬元,連續23年資助200余名困難學生。如今,他每學期資助175名優秀困難學生,每人每年受助金額達6000元,超過八成受助者順利考入本科高校,圓夢大學。廖加戰常說:“看到他們變得自信、積極,我就覺得這事做得值。”與此同時,他還長期堅持幫扶村里的孤寡老人,定期為他們打掃房屋、購買生活用品,逢年過節還會送去慰問品。他的善舉感染帶動了身邊許多人,在村里營造了互幫互助、向善向上的良好氛圍。

截至目前,清遠已組建超300支退役軍人達飛志愿服務隊,5400多名注冊志愿者活躍在各個領域。2024年,清遠市、縣、鎮、村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廣泛動員6700余人次,踴躍參與“認種、認養、認捐”活動,成功打造“先鋒林”“老兵林”“雙擁林”“巾幗林”,植樹4.5萬株。今年以來發布各種志愿活動近1200場,累計服務時長約5.5萬小時。

自2021年清遠在全國首創“鄉村新聞官”制度以來,已有122名退役軍人加入其中,用實際行動傳播文明新風,成為鄉村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在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的積極推動下,清遠退役軍人實實在在地成為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的引領力量。

在清遠的晨曦里,這些退役軍人的身影與群山、稻田、街巷相融。他們不再身穿軍裝,但那股子忠誠、擔當、熱忱,早已刻進骨子里。“五種力量”,早已成為他們的精神坐標。經濟發展的“兵動力”激活產業引擎,基層治理的“兵骨干”筑牢民生基石,執政根基的“兵堡壘”凝聚民心所向,應急應戰的“兵先鋒”守護一方安寧,道德建設的“兵榜樣”引領文明風尚——“五種力量”同向發力,書寫著退役軍人“退役不褪色”的時代答卷,讓清遠這片熱土,始終涌動著奮進的力量。

編輯:徐鋇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