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自治州正值盛夏。陽光下,彝族銀飾的紋樣閃爍,刺繡絲線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尖穿梭。這片土地承載著千年彝文化,同時也面臨著非遺傳承后繼乏人、教育資源亟待補強的現實挑戰。當非遺技藝遇上財經思維,當青春力量注入鄉村發展——在越西中學的校園里,一場別開生面的實踐正在悄然展開。

用財經智識激活非遺“活水”

涼山州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傳承地,銀飾鍛造、毛紡織、漆器髹飾等20余項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受限于地理條件與市場認知,許多非遺技藝仍停留在“家庭作坊”模式:銀匠不懂原料波動的應對策略,繡娘困于“好作品賣不出好價錢”的困境,年輕一代因看不到經濟前景而逐漸遠離——非遺保護正面臨“有技藝無市場、有傳承無動力”的雙重考驗。

光彩炫目的彝族銀頭冠

“當銀礦坍塌,銀飾原料斷供,該如何決策?”在越西中學高二11班的非遺財經游戲課堂上,來自西南財經大學的實踐隊員們精心設計了包含“旅游旺季”“直播帶貨”“非遺品牌認證”等五輪市場波動的模擬交易情境。學生們分組扮演“商家”,在擁有10萬元初始資金和4000頂銀冠庫存的基礎上,根據市場情境做出商業預測,親身體驗市場供需變化帶來的價格波動。

隨著游戲的深入,同學們逐漸領悟到:彝族非遺產業具有頑強的市場生命力,而專業財經知識和理性分析能力正是激活這份生命力的關鍵。這種寓教于樂的創新方式,讓抽象的財經概念變得生動可感。

學生在非遺產品投資貿易課堂上討論

以智慧支教點亮“青春夢想”

近年來,越西中學不僅持續完善硬件設施,還著力引進教育資源、提升師資水平。為了幫助孩子們實現“走出大山”的夢想,實踐隊與越西中學展開合作,精心策劃一場特別的支教活動——針對即將高三的學生,開展學法講座。

面對同學們“語文閱讀抓不住重點”“數學壓軸題無從下手”等具體問題,實踐隊員們巧妙運用財經思維提供解決方案:將“邊際效應”轉化為備考策略,把“供需規律”化作職業規劃指南,引導同學們結合家鄉發展需求選擇專業。講座共吸引了超500人共同參加,深受同學們的喜愛。

“這些方法讓我們看到,提升成績不是靠蠻干,而是要有科學策略。”一位參與活動的同學表示。實踐隊隊長王子曦說:“我們希望通過財經思維的傳遞,幫助同學們既實現個人成長,又能反哺家鄉發展,這應該就是青春的價值。”

越西中學學生在參加高考經驗分享會

西南財經大學“智匯非遺·財經興鄉”實踐隊的涼山之行,不僅是一次高校資源下沉的支教活動,更探索出了一條“財經教育+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這種“授人以漁”的幫扶模式,正在讓高校學科優勢真正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既懂得守護文化根脈,又掌握現代經濟規律,涼山彝區的可持續發展將獲得更堅實的人才支撐。這場實踐所積累的經驗,或將為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西財方案”。(王子曦)

編輯:徐鋇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