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海洋智能無人系統協同創新聯盟在廣東珠海成立,標志著我國在海洋無人裝備領域的協同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該聯盟由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北京理工大學(珠海)、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高性能自主無人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發起,十多家知名科研院所和知名科技企業參與,旨在破解海洋無人裝備“單兵作戰”難題,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加速未來海洋作業模式與管控模式的革新。

海洋智能無人系統協同創新聯盟成立揭牌儀式

當前,我國300萬平方公里海域的管控面臨著環境惡劣、場景復雜、傳統管控手段投入巨大等多重挑戰。與此同時,我國在無人系統、感知裝備、信息系統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用新質生產力構建新型海洋基礎設施已具備條件。

“必須推動海洋管控模式、海上作業模式的革新,從過去的有人系統為主,逐步轉變到以無人系統為主。”為此,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云飛在大會現場發布了“深藍矩陣”工程理念。這是一套面向我國300萬平方公里海域進行柵格化管控的新型海洋基礎設施。它以無人艇、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等智能系統為核心裝備,以指揮系統、通信網絡、數據中心為信息樞紐,通過機動式區域化部署或常態化全覆蓋運行,高效能地實現海域目標探測、海洋綜合治理和海洋信息服務。

據悉,該工程具備全覆蓋、常態化、高效能、低成本的海洋管控能力,且一套裝備、靈活部署,服務于涉海多個單位,針對性地解決以往傳統海上活動多部門管理、多需求重復和投入大等難題;同時,以該工程項目為牽引,也能廣泛吸納無人系統裝備、通信等產業匯聚,引導技術產業下海,打造應用高地。這也將極大地提高我國海域的管控能力和水平,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副校長李營表示,在未來海洋強國戰略中,海洋智能無人系統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海洋智能無人系統協同創新聯盟恰逢其時、意義重大,標志著產學研用多平臺力量的深度融合。學校將持續發揮專業優勢,結合灣區產業布局,努力培養一批復合型海洋人才;深化產學研合作,開展技術協同攻關,加速形成一批前瞻性、原創性海洋科技創新成果。

海洋智能無人系統協同創新聯盟授牌儀式

該聯盟的成員不僅涵蓋了高校、科研機構以及產業鏈龍頭企業,如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國家海洋局南海調查中心等,也包括無人系統產業鏈龍頭企業,如國內領先的無人船艇企業云洲智能,擁有“雙尾蝎”等明星產品的四川騰盾,知名光電企業武漢高德紅外等公司,共同推動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基礎研究—工程化—產業化”閉環。

“讓陸地優勢產業穿上‘藍色外衣’是聯盟的重要使命。”聯盟秘書長、廣東省高性能自主無人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鄧科解釋,廣闊的海洋地理空間孕育了豐富的作業和管控活動,也對各類海洋裝備提出了巨大需求。當前,我國陸地上無人產業、信息技術相對成熟,廣東等省更是信息產業和無人裝備的強省。聯盟將積極引導這些優勢產業和技術“下海”,通過推動海洋無人系統裝備的應用,實現產業匯聚,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洲文)

編輯:張順鵬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