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花都區分局(以下簡稱“花都規資分局”)通過創新治理模式,成功破解梯面鎮黃竹路地質災害隱患治理難題,取得顯著成效。該路段是梯面鎮聯民村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但因地質環境復雜,歷來是地質災害的“重災區”,汛期數次發生崩塌掩埋道路,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如今,通過創新治理模式、加強資源循環利用,這一難題得到有效緩解。

傳統治理遇瓶頸,創新思路破難題

以往的地質災害治理往往需外運大量土方,不僅周期長,且成本高昂。以黃竹路隱患點治理為例,傳統模式下治理成本費用高,制約治理效率。面對這一困境,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大力指導下,花都規資分局轉變工作思路,探索“變廢為寶”新模式——將治理過程中產生的砂石土資源進行市場化處置,所得收益全部反哺治理工程,實現“以資源換治理”的良性循環。

黃竹路地質災害隱患點崩塌照片

黃竹路地質災害隱患點現狀航拍圖

實施“三步走”策略,實現高效治理

為確保治理工作科學、高效推進,花都規資分局采取“三步走”策略。一是科學規劃先行,由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制定初步削坡治理方案,確保工程安全可行。二是資源變資金,在嚴格遵循相關規定的前提下,由區砂石土資源處置主體對治理產生的砂石土資源評估并公開招標銷售,由競得單位按方案進行降坡處置施工,處置收益全額上繳財政。三是資金反哺治理,由區財政局將砂石土資源收益撥付屬地梯面鎮專項用于后續隱患整治,形成資金閉環。

雙重效益凸顯,治理按下“加速鍵”

這一創新模式帶來顯著成效。一方面,通過市場化運作,成功將“治理負擔”轉化為“治理資本”,產生的砂石土處置收益被全部、精準地“反哺”到后續的專項治理工程中,實現了資金的內部循環與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通過就地或就近資源化利用,大幅減少了土方的長距離外運需求,有效壓縮了運輸周期,顯著降低了工程綜合成本,為隱患點治理工作按下了“加速鍵”。

目前,在花都規資分局、梯面鎮政府、區屬國企及技術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黃竹路隱患點的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經過削坡減載等工程措施,坡體最高點已成功削減至距離坡腳路面約21米的安全高度,極大降低了地質災害風險,后續治理工作也已制定周密的整治方案。

下一步,花都規資分局將繼續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認真總結黃竹路隱患點治理經驗,更好消除地質災害風險,守護一方平安,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可借鑒的“花都方案”。(來源: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花都區分局)

編輯:鄭少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