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五年來,在“三茶”統籌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八閩大地福茶飄香,新的茶文化力量、新的茶產業成果、新的茶科技理論在不斷涌現,“三茶”統籌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作出重要貢獻。因此,央廣網福建頻道以《枝葉關情·福茶飄香》為主題,探訪福建各地踐行“三茶”統籌發展理念以及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成效、經驗和做法,感受閃耀的智慧與光芒。
央廣網寧德11月6日消息 清晨,薄霧籠罩寧德天山山脈,茶樹在晨光中泛著油亮的綠。蕉城區石后鄉林下洋村盛世大翔茶業有機茶園的山腰間,采茶人指尖輕捻,一芽二葉落入竹簍。
這些茶青將被送往西南面的大嶺村粗制,再到金涵畬族鄉的智能化工廠精制、包裝。幾小時后,它們就能化作一袋袋調味茶,進入市場。
這是盛世大翔以“寧德天山茶”為底色自我更新的軌跡,也是茶產業在轉型升級的時代浪潮中,向海尋新的注腳。
一杯“簡單好茶”的初心
上世紀九十年代,盛世大翔創始人周大祥還在北京經營傳統茶葉生意。那時的茶,多靠手藝和口碑。
2000年,一個偶然的航空公司訂單,讓周大祥第一次接觸到袋泡茶產品。這次經歷,改變了周大祥對茶的想象:茶裝在茶包里,只需一個杯子,熱水沖入即可引用。這種簡易便捷的沖泡方式,是有全球市場前景的。
“讓全世界都喝上更方便、更適口、更健康的中國茶!”周大祥心想。這一閃而過的念頭,成為盛世大翔茶業轉型的起點。
在蕉城,茶脈綿延千年,當地的產茶歷史可追溯至商周,從唐代起便產制貢茶。在近代,1899年設立的三都澳福海關,成為“海上茶葉之路”的起始點,讓天山茶遠銷歐美、東南亞,出口茶葉占全國出口茶葉的五分之一。至當代,天山綠茶曾兩度榮獲“全國名茶”稱號,已故茶界泰斗張天福曾題詞盛贊“香味獨珍”。

盛世大翔天山茶茶葉基地(央廣網發 盛世大翔供圖)
文化底蘊、產業基礎正是周大祥需要的。于是,周大祥回到蕉城區,將盛世大翔的著力點調整為袋泡茶、調味茶、代用茶等新型茶產品。
從幾名老茶師、幾臺老機器起步,帶著“做一杯簡單的好茶”的想法,周大祥一頭扎進了產品的研發。那幾年,研發室常常亮著通宵的燈。玫瑰、洛神花、陳皮……各種植物被反復試配,一種新茶往往要經歷上百次比例調整。
“‘簡單’不是降低標準,而是讓喝茶更簡易、更便捷!敝艽笙檎f。
自此,盛世大翔開始以茶葉結合食藥兩用植物的復配制作工藝,在行業內不斷深耕,重點針對產品的香氣、口感、綠色、養生方向,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
在傳統里尋找“新茶路”
盛世大翔發展的轉折點來自“寧德天山茶”。
“寧德天山茶”是蕉城區打造的區域公用品牌,涵蓋了天山綠茶、天山白茶、天山紅茶。近年來,蕉城區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綠色生產模式、推進低產低質茶園改造等一系列手段有力促使天山茶品質提升。
以“寧德天山茶”為基底,盛世大翔創新融合花、草、果等可食用植物,研發出調味茶、代用茶系列,既保留茶的清香,又增加層次口感,還兼具養生功能。
“在應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寧德天山茶’茶葉的原料品質越來越好了。”周大祥說,“以此為基底制作出的產品口感、安全都有保障!
有了好原料,盛世大翔在市場上大展拳腳。20多年來,盛世大翔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先后開發了茶品配方高達500多種,獲得國家專利26項。
在周大祥看來,制茶不難,真正難的,是不斷滿足客戶各種各樣的口感需求。

盛世大翔自動化生產車間(央廣網發 盛世大翔供圖)
為了讓茶葉品質和口感滋味得到提升。2005年,盛世大翔聘請中國制茶大師、非遺傳承人吳其瑞為技術總監。以其豐富的產茶、制茶、品茶經驗,保證茶底的優良品質、輔助產制工藝提升,并根據飲品口感品鑒指標,助力飲品開發及工藝調整。
“過去我們靠手感、靠經驗。現在數據能幫我們更穩定地做出一杯好茶!币幻芯繂T說。
在盛世大翔的研發中心,年輕的研究員們一邊對比香氣曲線,一邊在電腦屏幕前記錄著實驗數據。茶香與數據在同一空間里流動,這正是傳統產業的新模樣。
為保持成果的創新性、先進性,盛世大翔與高校、茶科所建立了長期產學研合作,引進技術人才,招募茶學、食品專業的科班生,研究不同原料的配比與萃取工藝。
“我們想讓茶不只是飲品,而成為現代生活的健康伴侶。”一位研發負責人說。
由制茶到“智造”的轉身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盛世大翔已經成長為一家集茶類研發、種植、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有員工300余人,擁有茶園基地6000畝。
尤其近幾年來,盛世大翔投入大量資金,設立了兩處工廠,分別是總部包裝廠和大嶺粗精制工廠,兩處工廠面積達12000平方米,配備行業領先的清潔化生產線4條。
轉型,不只是產品的創新,更是生產方式的再造。
2022年,盛世大翔啟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數字化生產體系。工廠上線云ERP與云MES系統,實現原料、生產、倉儲的全流程可視化管理。
智能化改造的深層邏輯,是制造業向“智造業”的演進,也是傳統茶產業擁抱信息技術的一次深刻轉身。
茶葉從進入流水線的那一刻起,溫度、濕度、烘焙時長、包裝批次都被實時記錄。大屏幕上滾動的數據,為管理者提供生產計劃和品質分析。
這是寧德首家建成“SaaS模式產供銷集成數字化車間”的茶企,并于當年獲得福建省工信廳授予的項目獎勵金。傳統的制茶場景因此有了新模樣:茶香仍舊,但有了一整套智能化信息系統的支撐。
“這相當于給制茶裝上了‘大腦’。人少了,但效率更高,品質更穩。”周大祥說,“智能化讓制茶匠心有了更長的生命力,F在是AI時代,下一步要做的是引進AI技術賦能未來發展,這是大勢所趨,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
從山到海打開更大的市場
轉型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是市場格局的打開。
2024年10月,一家企業找到盛世大翔,希望研發一款“紅烏龍”!皣鴥茸觥t烏龍’的企業不多,客戶找了好幾家同行研發,都失敗了!敝艽笙檎f。
在周大祥看來,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紅烏龍’既要有烏龍的香氣,又要融合紅茶的滋味。研發難度極大!
為了做這款茶,就要從工藝上更好地把控。盛世大翔從自有的天山茶茶葉基地選取茶青,集中骨干研發力量,耗時半年,終于做出了客戶滿意的產品。
“我們一般研發周期是在15天或1個月,雖過程艱辛,但最終給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敝艽笙闈M是欣慰。
如今,盛世大翔年產干茶2000噸、調味茶2億泡、飲品茶100萬包,花果茶500萬瓶。其產品已進入奈雪の茶、太二、海底撈等品牌建立合作,進入全國連鎖門店供應鏈。廣州、上海、成都等六大分公司構建起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銷售額連續多年保持25%的增長。
在國際市場上,盛世大翔的產品亮相莫斯科、馬來西亞、摩洛哥等國際展會,先后獲得“暢銷產品獎”“中俄茶葉貿易優質企業”等榮譽。在展會現場,外國茶客第一次品嘗中國調味茶時的驚嘆,成為周大祥印象最深的瞬間。
“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進我們每一杯茶里!敝艽笙槌Uf。對他而言,轉型不是追風口,而是守初心——守住那片茶山的香氣,也守住茶產業發展的希望。
傍晚,天山的風穿過茶樹,帶起一陣清香。盛世大翔車間的燈光依舊明亮,那是時間留下的聲響,也是一個產業走向未來的節奏。
在蕉城山與海的交界處,一家茶企的轉型故事仍在續寫。
監制:伏成鐳
策劃:陳洪亮
記者:張子劍 羅曉英 龔雯
攝像:張語欣 黃陳源
鳴謝單位:政協寧德市蕉城區委員會 蕉城區茶產業發展中心 蕉城區融媒體中心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