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寧德市交通運輸局召開新聞通報會,介紹國省道防災、減災工作情況。“十四五”期間,寧德依托現有道路基礎設施與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推動智慧公路、綠色公路等事業深化發展,全市累計投入資金2.8171億元,完成了國省干線529.223公里的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與418.359公里的公路災害防治處置,并打造了一張囊括10個應急基地、112路監控設備、39個交通觀測站、8個可變情報板,以及兩處橋梁、邊坡監測一體化的信息收集、處置、反饋信息平臺。

據介紹,自2021年以來,寧德累計投入資金2.8171億元用于道路沿線安全設施提升及災害防治處置項目,同時推動縣(市、區)政府加大財政投入,重點保障修復工程和災防項目資金需求。五年完成了涵蓋交通事故多發路段、地質不良易塌陷路段、易溜方滑坡路段及安保設施老舊缺損路段的生命防護項目33個,涉及道路里程529.223公里,占寧德區域內國省干線比例38.3%;災害防治處置項目16個,涉及道路里程418.359公里,占寧德區域內國省干線比例30.2%。投入資金1.27億元,完成4座危橋改造項目;寧德通過對采集數據的時空分析與預測預警,構建“信息反饋網”,推動公路管理從“被動處置”向“主動干預”轉變,大幅提升道路應急響應效率。

通報稱,寧德全市國省干線已建成包含112路視頻監控、39處交通量調查站、8處可變情報板的智能化設施體系,實現對重要路段、橋梁隧道及服務區的全覆蓋監測。

會上披露,近年來,寧德市交通運輸局不斷加大新材料、新技術在國省道專養公路防災減災領域的應用,著重聚焦大橋、特大橋及存在較高風險隱患的公路邊坡開展實時監測。在蕉城,以天池特大橋為建設試點,利用超聲風速儀、壓力變送器、微波雷達等高新設備,實現了對橋梁溫度、車輛超速、主梁豎向位移、結構振動監測數據、裂縫發育情況等重點指標的實時監控;通過在國道G237線屏南2處、蕉城1處邊坡監測點位部署前端位移傳感、雨量監測和視頻設備,對三個普通公路災害點下邊坡進行實時監測預警,以實現提前監測、及早預報滑坡發生;在福安開展試點項目,通過在災害隱患邊坡的坡頂、坡面以及影響路面區域布設傾角加速度計、翻斗式雨量計、低功耗AI球機、智觸變形索等設施,構筑起一套集環境傳感、數據采集、傳輸及反應處理的立體監測系統。

針對沿海橋梁墩柱易受海水侵蝕造成災害的情況,在加固已腐蝕露筋的下青山特大橋的橋梁墩柱中創新使用ACC(防腐混凝土)進行加固,橋梁墩柱的抗裂性能、耐久性能及抗滲性能大幅度提高。

此外,寧德市交通運輸局以跨部門合作為基礎,協調保險、交警、地方政府資源,運用雷達監測、智慧平臺等科技手段強化預警;以專項巡查為抓手,建立風險隱患數據庫,實施“一路一策”精準治理;以專業應急隊伍為保障,配備先進裝備,開展常態化演練。通過“預防-排查-治理-應急”全鏈條管理,切實保障國省干線安全暢通。

寧德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邵茂產表示,下一階段,寧德將加大科技投入,在邊坡安裝輕量化邊坡監測系統,在多霧地區植入霧燈誘導系統,在高海拔地區安裝自動除冰系統。計劃實施危橋改建項目4座、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里程525公里、災害防治236公里,涵蓋7個縣(市、區)。同時,持續推進寧德市國省干線防災治災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工作,確保覆蓋1382公里的6條國道、5條省道的道路安全。(趙孟楠)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