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碧波蕩漾,河畔綠意盎然。作為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三明市推出以“曬水、議水、評水”為主要內容的“三水”機制,按下水生態環境治理“加速鍵”。

2024年,三明市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躍居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29位,水質創下“十四五”以來最優水平;2025年上半年,全市水質排名位列全省第二,流域水質達標率100%,優質水比例90%以上。

“曬水”:亮水質清單,強全民監督

“自己生活的地方,水質情況清清楚楚,這份透亮,讓我們住著特別心安!”每個月,三明市民都能在報紙、網絡上看到一份特殊的“水質成績單”——全市國省控斷面、鄉鎮交接斷面的水質情況,以及河湖“四亂”整治進展。

這份堅持了12期的“曬水”行動,把監督的“放大鏡”交到了百姓手里,大家看著水質數據變化,聊著河道環境改善,不知不覺間就成了治水護水的“千里眼”。

百姓的“眼睛”盯著水質,河流的“管家”守著責任。

寧化縣河道專管員清理翠江河水葫蘆(黃起斌 攝)

在三明,每條河流、每個水質監測斷面都有專屬“監護人”。55個國省控斷面、134個鄉鎮交接斷面均有一名河長專項掛包,從統籌治理難題到跟進整改進度,責任一扛到底。在此基礎上,348名“政協委員河長”帶著專業視角參與監督,從生態保護、污染防治角度出謀劃策;1387名河道專管員化身“巡河衛士”,每天穿梭在河岸林間,讓巡河管護成為常態。2024年以來,全市河長累計巡河7.7萬人次。

“議水”:擺治理痛點,聚協同合力

“有些河湖‘四亂’問題整改后容易反彈,得建‘回頭看’機制。”“老鄉們對河湖保護的認識還得加強,入戶宣傳得再勤點。”清流縣沙蕪鄉的“議水”會開得熱火朝天,河道專管員和管護人員你一言我一語間,下半年的工作方向在激烈的討論中逐漸清晰。

這樣靶向破題的“議水”場景,在三明早已是常態。

“三水”機制實施以來,全市還建立健全“部門協同、流域共治”的會商機制,每季度由市縣兩級召開“議水”專題會議,組織生態環境、水利等相關部門,全面通報剖析水質情況,深入查找分析根源問題,系統推進問題整改。

截至今年6月,全市累計召開流域協調會商、治理攻堅、問題整治等各類“議水”會議50余次,形成“問題交辦——限期整改——驗收銷號”閉環管理機制,推動解決河湖“四亂”問題652個,有效提升了河湖治理的實效性。

“評水”:定考核標尺,燃干事熱情

對1個先進集體、14名優秀個人及時獎勵,對12名不合格專管員依規更換,年終為排名靠前的鄉鎮傾斜項目資金……走進泰寧縣的河湖治理現場,“評水”實效看得見、摸得著。

沙溪河傍晚美景(張小平 攝)

三明市把水質數據當核心,錨定流域水質“曬單”的公開結果,搭起多維度考核框架:主要流域達不達標、鄉鎮交接斷面水質改沒改善、河湖“四亂”問題整沒整改好,每一項都拆成具體分值,讓各縣(市、區)的治水成效能“算明白、比清楚”。全程公開透明的考核,就像給治水成效貼了“成績單”,讓“指揮棒”精準指向責任落實。

考核結果不只是“紙面上的分數”,更是干部履職的“試金石”。三明市將河湖治理成效和干部考核綁在一起,每月都把斷面水質、干部掛包履職情況報給組織部當成黨政領導考評的重要依據。干得好就表彰,讓肯干者有榮譽、有干勁;干得差就追責,從提醒、約談到問責,一層比一層嚴。這種“獎優罰劣”的鮮明導向,讓各級干部治水管水的責任意識“繃得緊”,主動擔當的勁頭“提得足”。

碧水潺潺入畫來。三明市深入推進“三水”機制,勾勒出一幅河畔水清、岸綠景美的動人畫卷,讓百姓的生態獲得感實實在在。未來,三明將繼續守正創新、穩步治水,描繪更為靈動的清水畫卷,為生態文明建設交出更優答卷。(陳睿)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