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三明學院社會合作處與文化傳播學院聯合組建的五支青年推廣普通話實踐團隊,深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縣田間地頭、企業車間、城鄉校園、基層社區以及紅色教育基地,以普通話為橋梁,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咱這桃子啊,白天光照足糖分多,夜晚降溫快消耗少,所以脆甜多汁。”西涼州戶村李靖桃園園主常梅拿著飽滿的桃子,對著鏡頭用普通話直播推介。直播結束后,她一邊與隊員們探討優化產品介紹的話術,一邊笑著說以前不會用普通話直播,很多網友都聽不懂。

實踐隊員在桃園模擬直播場景(王薪潼 攝)

在位于天山北麓葡萄酒博覽園的中信尼雅公司工作的張歡,參加普通話培訓后提升了工作效率。他一邊操作設備,一邊向隊員們介紹:“使用普通話減少了信息誤差,生產和營銷環節都更加順暢了。”

隨著S101省道沿線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當地村民通過夜校學習普通話實現外出就業。團隊深入清水河鄉團莊村,認真記錄村黨支部副書記、推普先進個人吾拉塔依·賽德力在精準推廣普通話方面的訴求和建議,為助力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做足準備。

在瑪納斯縣第三小學和玉緣社區的“紅領巾小課堂”上,孩子們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誦讀《少年中國說》。以普通話為橋梁,團隊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活動。在古典詩詞意境體驗環節,孩子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隊員們的講解,沉浸在詩詞描繪的美妙意境之中。在課堂之外,該團隊還深入街頭巷尾,拍攝并演繹《什么?馕來了!》《古詩文里的口音風波》等貼近生活的光影“微劇場”。

“紅領巾小課堂”授課現場(王薪潼 攝)

在援疆干部的帶領下,團隊走進塔西河哈薩克民族鄉的村民家中開展入戶調研,認真傾聽村民學習普通話的困難,并結合生活場景在炕頭灶邊進行示范教學。在塔西河鄉政府舉行的專題會上,副鄉長李雪瑞向實踐隊員分享了當地將普法、黨建與推普創新結合,“線上+線下”按需施教的寶貴經驗。此外,團隊還與瑪納斯縣教育局黨員共同參與聯合主題黨日活動。

書同文、語同音、人同心。從蟠桃園的直播現場到葡萄酒廠的生產線,從充滿書聲的“紅領巾小課堂”到莊嚴肅穆的軍墾博物館,三明學院的青年學子們以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青春在推普助振興中發光。(蘇瀾 鄭依芯)

編輯:龔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