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新厝村水清岸綠。

4月23日,漳浦縣六鰲鎮新厝村村民林順風走進自家地瓜田,輕旋灌溉閥門,智能化抽灌系統便將經處理的坑塘水源源不斷輸送至田間。看著旋轉噴頭均勻噴灑出的清澈水流,林順風感慨萬千——昔日令人掩鼻的黑臭水體,如今竟成了滋養作物的“活水”。

新厝村三面環海,淡水資源匱乏,傳統種植的地瓜、大蔥常因灌溉用水短缺影響收成。村支書林兆奎介紹,20世紀80年代,村中坑塘本是主要灌溉水源。夏日傍晚,村民常拿著板凳和蒲扇,坐在坑塘邊納涼閑話。隨著人口增長,生活污水、農業廢水直排導致塘體淤積發臭,至20世紀90年代已淪為蚊蟲滋生的黑臭水體,村民被迫改打井水灌溉,“不僅耗時耗電,旱季還常抽不到水”。

轉機出現在2022年。新厝村坑塘被列入國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項目,主要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系連通+資源化利用”的綜合治理模式,著重從生態修復和資源化利用方面進行治理。

六鰲鎮二級主任科員蔡榮宏詳細介紹新厝村的治理路徑:新建一座處理能力260噸/日的生活污水處理站,解決生活污水直排問題。項目除了把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源頭工作做扎實,還著眼于做好資源化利用。生活污水經污水管網收集后匯入主管,經過污水處理站處理后,水質達到一級標準,尾水作為坑塘水體補充水源,經坑塘水生動植物和3臺曝氣機進一步凈化后,通過智能化抽水機輸送到周邊45畝農田噴灌,實現“生態循環、農水農用”,大大緩解了新厝村農田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

此外,該村完成底泥清淤后,將淤泥就地干化,委托專業機構對淤泥中有害物質進行鑒定和分類,將其中富含營養物的淤泥作為園林綠地,實現黑臭水體淤泥安全處置。如今,新厝村坑塘已實現華麗轉身,從臭氣熏天的污染源轉變為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觀。

“六鰲鎮新厝村的‘塘田排灌’資源化利用模式,巧妙地將生態修復與農田灌溉相結合,成功破解了沿海地區黑臭水體治理難題,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貢獻了可復制的‘漳浦經驗’。”漳浦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捍南表示,漳浦縣將以新厝村為樣板,整縣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拓展“漁光互補”“濕地公園”等衍生模式,助力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打造農村環境治理示范標桿。(林惠卿 文/圖)

編輯:龔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