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走進上杭縣古田鎮文元村,深秋的晨霧如輕紗般籠罩著萬畝竹海,微風吹過泛起層層翠浪。古田建林家庭林場創始人賴建明踩著松軟的腐殖土穿行林間,在他承包的這片864畝竹林里,金線蓮在竹蔭下舒展葉片,仿野生石蛙在溪澗游弋,“紅色竹徑”步道上革命詩詞石刻在竹影間,這就是古田建林家庭林場打造的“紅綠交響”生態圖景。

科技賦能:傳統竹產業升級

“現在每根毛竹能分解出好幾份收入。”賴建明指著新伐的竹材說。通過與福建省林科院、上杭縣國有林場等合作開展修復毛竹林土壤的復合微生物肥料試驗,這里的低產竹林改造為高效筍竹基地,毛竹、鮮筍總產值提升了50%:竹材加工剩余物培育靈芝、竹葉喂養甲魚、竹屑制成菌菇培養基,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生態閉環。

賴建明介紹,目前,林場年產毛竹1500噸、春筍60噸、冬筍20噸,竹林經營年產值可達150多萬元。2023年林場入選縣級高效筍竹林培育示范基地后,2024年又承擔了省級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標準化建設項目。

在自己富裕的同時,賴建明還利用“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經營模式,牽頭成立了上杭縣古田高效筍竹合作社、古田建林共富林場等,幫扶帶動23戶。在賴建明帶動和科技賦能下,合作社農戶培育竹林總面積達6000多畝,人均增收2萬余元,同時又帶動周邊農戶200余戶,培育竹林面積4萬多畝,幫扶帶動整個古田鎮的竹筍產業發展。

巾幗創業:七姐妹的“林下銀行”

竹林深處,建林家庭林場的賴連珍大姐正帶領婦女們采收金線蓮。“每斤賣600元還供不應求!”這支由7名當地女性組成的創業團隊成為林場的亮點。

依托生態優勢,林場探索“竹林+珍稀藥材”的立體種植模式,在竹林下仿野生種植金線蓮、七指毛桃、黃精、黃花倒水蓮、鐵皮石斛等名貴中藥材130畝,同時,發展石蛙養殖10萬尾、魚類養殖5萬尾,形成“林藥蛙魚”的立體種養系統,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與女性創業創新,已解決500余名村民就業,其中婦女占50%左右。

“接下來,我們還打算開發藥膳湯如‘黃精燉石蛙’湯、推出鐵皮石斛花+金線蓮養生茶包等深加工產品,利用林下仿野生石蛙和魚類養殖資源,打造‘森林宴’生態餐飲。”賴大姐說話間充滿著對未來的期待。

紅綠融合:竹徑里的“沉浸黨課”

結合古田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林場還走出一條“紅色旅游+生態康養”的路子。“掃碼就能聽紅軍故事!”游客李女士正用手機掃描徒步路線上的二維碼。這條“紅色竹徑”巧妙融合了生態與紅色元素:革命詩詞石刻和紅軍故事二維碼,實現“移步換景學黨史”。

同時,為了更好地打造“紅+綠”沉浸式體驗,林場還將借鑒古田干部學院“十個一”模式設計的研學課程,設計“紅色淬煉+生態修復”的主題課程,吸引游客參與“上午采藥制藥,下午重走紅軍路”的特色體驗。

但見竹浪翻涌處,藥田疊翠,蛙聲陣陣。賴建明說,古田建林家庭林場將現有資源轉化為“紅色教育實踐地、生態康養目的地、鄉村振興示范地”,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文化旅康養綜合體的轉型升級。(龍媒體記者 楊燕 通訊員 李玉婷 文/圖)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