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12月10日消息(記者陳鵬)記者從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獲悉,12月8日、9日,重慶市遭遇入冬以來第一輪空氣質量輕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PM2.5。
根據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市氣象臺聯合會商預報,受全國大范圍、長時間持續不利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影響,特別是四川盆地遭遇靜風、逆溫、多霧、少雨不利氣象條件,本輪污染可能持續到12月14日左右。同時,生態環境部預報成渝地區12月中下旬至1月還有3次以上持續時間較長、影響范圍超過去年同期的污染過程。
12月6日以來,全國北部、中部大范圍城市出現中、重度以上空氣污染,重慶市周邊城市瀘州、自貢、達州、成都空氣質量相繼達到輕度、中度污染水平,西安等城市出現重污染。成渝城市群及周邊城市累積的污染物尚未完全清除傳輸進入,疊加不利擴散條件,導致重慶市空氣污染。
“從12月7日夜間開始,受邊界層下壓和小風、高濕等不利氣象影響,主城區PM2.5濃度逐步累積上升,8日中午12時,主城各區均開始出現超標。8日夜間至9日,主城區呈現持續污染,周邊區縣也出現大范圍污染,逐步形成連片污染發展態勢。”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主任李斗果說。
“城市空氣污染狀況取決于污染物排放情況和大氣擴散能力兩個因素。冬季大氣擴散能力差,污染物累積并發生反應,容易導致空氣質量超標。”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所所長李振亮介紹。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部,受盆地北部秦嶺大巴山脈的影響,冬季北方冷空氣難以進入到重慶市,天氣往往會較長時間維持在靜穩狀態,大部時段地面風速較低,降水量小。加之主城“四山”和“兩江”環繞,冬春季經常形成逆溫、靜風的天氣條件,逆溫層象一個蓋子罩在城市的上空,空氣上熱下冷,垂直擴散也減弱,各種污染物累積不易擴散,特別是早晚空氣濕度大、多霧,有利于顆粒物的吸濕增長和二次轉化,從而容易導致空氣質量超標,在近地面低空出現持續污染天氣。
針對冬季大氣擴散條件不利容易導致空氣質量污染,重慶市9月1日啟動了藍天保衛戰秋冬季攻堅行動,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相繼5次啟動空氣污染應對預警。特別是12月3日以來,市大氣污染防治指揮部已啟動今年第12次空氣污染應對預警,每日會商、24小時調度,要求各區縣成立常態化巡查監管隊伍,積極應對污染天氣。市級相關部門和各區縣深入推進工業、交通、揚塵、生活污染的協同控制措施,在強化日常管控措施基礎上增添應急措施,進一步削大氣污染排放,改善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