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0月8日消息(記者劉濤 陜西臺記者王兵兵)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國慶長假的返程路上,全國各大火車站的旅客川流不息,迎來客流高峰。在陜西西安,西安鐵路局主動擁抱互聯網嘗試開行“眾籌火車”,為旅客提供鐵路出行的“定制化服務”,讓旅客的“返程路選擇”更加多元化、人性化。
7日深夜,西安火車站的站臺上寒意濃濃,電子時鐘的數字慢慢跳過23點,值班員急促的哨聲催著旅客們抓緊上車。家在陜北榆林的劉紅艷提著行李登上了西安開往榆林的K8188次列車,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原來劉紅艷10月4日從榆林到西安辦事,打算在西安停留幾天7日返回,誰知道5日一早去購買返程票發現所有車票已經售完,回家的路打上了大大的問號。幸好,在西安火車站的售票窗口前,工作人員告訴她可以去微博眾籌平臺上碰碰運氣,如果和她一樣想去榆林的旅客足夠多,鐵路部門會根據旅客的意愿加開列車。
劉紅艷表示,“服務臺讓下載個微博,上面有這個平臺可以買票拼(車)。我買的是硬臥,票在手機上買過,但(眾籌)是第一次。”
劉紅艷所乘坐的西安至榆林的K8188次列車,是西安鐵路局有史以來開行的第一趟“眾籌火車”。列車7日晚上23點33分從西安火車站出發,8日早上6點22分到達榆林,上午9點20分又從榆林返回西安,16點39分抵達西安火車站。
如果按照原定時間發車,K8188次列車應當中午14點52分從西安出發,到達榆林時已是深夜,當地公交車、出租車早已收車。根據參與眾籌活動旅客的意愿,鐵路部門特意將列車的出發時間調整到了晚上23點33分,變成了“夕發朝至”。
西安火車站工作人員張玉靜介紹,“通過眾籌很多旅客反映,(原來的)時間段有點尷尬,我們把這趟車的時間段調整到了晚上的23點半,睡一覺第二天早上就到榆林了。”
除此之外,西安鐵路局還根據眾籌旅客的需求,調整了列車硬座和臥鋪的編掛比例,增加了臥鋪數量,還根據旅客要求破例增加了一節軟臥車廂,滿足旅客的不同需求,讓旅客充分感受“我眾籌、我選擇、我做主”的出行體驗。
K8188次列車的乘客魏先生說,這樣的乘車方式和乘車體驗非常符合當下年輕人的“胃口”,更便捷、更高效。“挺好的,這樣更能知道大家的需求,自主性會更好。”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鐵老大”的模樣曾經是高高在上、墨守成規、自成一體、不接地氣。但隨著近幾年來鐵路運輸思路的轉變、進化,主動擁抱互聯網、與社會接軌的嘗試屢見不鮮。“眾籌火車”是鐵路部門在互聯網浪潮中的又一次“試水”。
西安鐵路局客運處處長王建林說,“這幾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讓旅客去描繪市場應該這么做,產品應該這么設計。我們想利用眾籌這個平臺去了解旅客在某一個時間段的去向、時間,以及對席別的要求。根據他的要求,我們再去開行旅客心中所想的產品,原來的鐵路產品是‘我開什么車,你坐什么車’現在是我根據你想坐什么,我開什么樣的車,這是最大的轉變。”
王建林坦言,由于是第一次嘗試,首趟“眾籌火車”的一些細節還有待完善,比如眾籌平臺僅僅依靠微博還有些單一,取票方式還有待豐富和突破,但鐵路服務要朝著貼近旅客、貼近時代、貼近實際邁進的方向是不會變的。只要足夠的旅客提出大致相同的出行需求,只要在鐵路運輸的安全范圍內,鐵路部門就可以為旅客們提供“定制化”出行服務,讓運輸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將來的市場一定是社會說了算,旅客說了算,這也是供給側改革鐵路應該去突破的地方。我們在春節一定還會進行嘗試,逐步地向市場接軌,讓‘我的火車我做主’,西安局以后會在這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