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30日消息(記者 朱冠安)10月30日,“豐臺菁銳營”在北京市豐臺區玉泉營街道北京10號線“青創村”花鄉青旅科創園舉行首期結業儀式。首批113 名平均年齡35歲的青年干部,將智慧鋪展于“七學、八地、十課題”。他們赴上海、深圳、杭州“取經”,累計走訪調研1200余次,深入研究10個課題,形成35篇調研報告與7篇咨政報告,提出豐臺區“十五五”規劃編制建議211條;同時揭榜掛帥5個關鍵項目,赴11所高校開展跟崗實訓,聯系對接121個高校合作項目,促成85家企業落地,帶動3.01億元注冊資本,交出了一份個人成長與區域發展“雙向奔赴”的精彩答卷,標志著豐臺區在鍛造“四型四化”高素質干部隊伍、賦能青年干部高質量發展方面邁出堅實一步。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豐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活動設置學員成果展,各課題組通過展板、實物、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生動呈現在“學產、學科、學農、學城、學社、學法、學軍”等專題實踐中的調研成果與創新解決方案。儀式上,各課題組以路演、TED演講、原創歌曲、詩歌、AI數字人、情景短劇等形式,進行了精彩的成果展示。“我們‘學科’組在考察戴納公司‘黑燈實驗室’后,牽線搭橋,促成企業與相關高校合作成立‘AI+新材料’成果轉化項目,拿到市級500萬元支持,并帶動一家京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豐臺落地新業務板塊。”“我們‘學城’組以長辛店老鎮、南中軸地區、方莊片區為樣本,開展三輪集中調研、16點位實地踏勘,形成《南中軸地區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傳承與產業煥新實踐》專題調研報告,助力文化傳承與產業賦能雙向驅動。”學員們以嚴謹的數據、生動的案例和富有感染力的表達,匯報了一年來的深入研究與實踐探索,讓參會嘉賓沉浸式體驗到“青春智慧”與“區域發展”的同頻共振。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豐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特別設置的“菁銳論壇”環節成為儀式一大亮點。論壇由學員主持,形式新穎,互動熱烈。學員們圍繞年輕干部“賦能·引領·成長”這一主題展開深度對話與思想碰撞,充分展現新時代豐臺青年的精神風貌與責任擔當;而激動人心的“星火傳承”環節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首期“菁銳營”班委將象征責任、使命與希望的“菁銳之火”正式傳遞給第二期班委代表,寓意著“菁銳”精神薪火相傳,激勵新一期學員接續奮斗。

“菁銳營最大的特色是實現了從‘物理相加’到‘化學反應’的能級躍遷。”一位學員在分享中表示。通過混合編組、跨界學習,來自豐臺區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不同條線的青年干部打破層級與身份壁壘,在“學產、學科、學農、學城、學社”等五大專題中碰撞思維、協同攻堅。例如,“學農”組撰寫的《盧溝橋村集體資金投私募股權的可行性報告》被納入區級數字經濟規劃,“學社”組推動的“五鄰議事”機制優化建議直接轉化為社區工作者培訓與激勵制度,彰顯“研以致用”的實效。

豐臺區委組織部部長牟曉春在結業式上總結表示,經過一年的淬煉提升,豐臺“菁銳營”已成為學員們拓寬視野、增強本領的“大學堂”,磨練意志、砥礪作風的“大熔爐”,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大舞臺”。要持續擦亮“菁銳營”品牌,讓更多豐臺青年以“長辛先鋒”的拼搏姿態,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豐臺篇章的壯闊實踐中,持續綻放絢麗的“菁銳‘豐’采”。

記者了解到,隨著首期營員結業,第二期“豐臺菁銳營”已完成學員集結,將進一步深化與雄安新區、房山區的跨區域共建,強化與“未來企業家實訓營”的政企協同,持續完善“青年友好生態城區”建設的人才支撐體系。這場以青年干部賦能區域發展的創新實踐,正為豐臺區“倍增追趕、合作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先鋒力量。

編輯:王進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