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 龐婷)近日,一公司以零成本、高收入、保就業、中大獎為賣點,謊稱免費直播AI課程,為學生、家長和求職就業人員設下陷阱,被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依法查處,罰款50萬元。
北京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總隊執法人員在日常網上巡查中,察覺到某科技有限公司免費直播課程暗藏玄機。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先通過網絡廣告誘導用戶添加微信,再拉進微信群,憑借私域流量的隱蔽性,悄悄開展違規營銷,從初始的知識講解慢慢轉向推廣營銷——整個過程像一場“溫水煮青蛙”式的圍獵。
一是免費變付費。“免費AI訓練營,教你用AI搞副業,零門檻入門”這樣的廣告,讓不少想賺外快的人動心。當事人打著“免費培訓”的旗號,把用戶拉進直播間。起初,“老師”確實在分享AI基礎操作,從怎么用工具做圖片到簡單的文案生成,干貨滿滿,讓聽課的人覺得“撿到寶”。可直播過半,畫風悄悄發生轉變。“光學基礎沒用,得學高階技巧才能賺錢!”“老師”話鋒一轉,開始頻繁推銷收費課程。直播間里“助教老師”也不斷發送著各種類似“現在報名立減500,只剩最后10個名額”的信息。那些被“高收入”沖昏頭腦的用戶,稀里糊涂就付了錢。所謂的“免費課程分享”,不過是為付費課程鋪墊的洗腦前奏。
二是“月入萬元”有劇本。檢查中,執法人員發現直播間里經常出現一些所謂的“真實案例”。例如某位“老師”指著屏幕上的收益記錄截圖,激情澎湃地說:“看這位學員,畢業才1個月,做壁紙號一天賺300多元,現在每天穩定進賬。”接著又翻出另一段“反饋”:“這位寶媽,以前在家帶娃沒收入,學完課程做短視頻帶貨,現在月入2萬元,還不耽誤照顧孩子。”“老師”甚至照顧到了各個階層的人群,還有“女大學生”“中年下崗大哥”學員事例。經核查,這些案例全部都是假的,截圖記錄有的是當事人PS的,有的是從網上搜來的。整個直播根本不是實時互動,而是提前錄好的“情景劇”。
三是特等獎系“零”中獎。“老師”向付了錢的學員發送福利抽獎鏈接,課程中說“報名學員可抽蘋果手機”,授課PPT頁面寫著“100% 中獎”,特等獎是最新款蘋果手機。不少人本就已經對課程動心,終于經不住最后的誘惑下了訂單。可奇怪的是,大部分人抽到的都是“課程資料包”,從沒見過有人中手機。經調取抽獎程序的后臺數據,執法人員發現當事人在設置獎池時,偷偷把“特等獎”的中獎概率調成了0。也就是說,那部讓人心動的蘋果手機,從一開始就只是個“畫在墻上的餅”,永遠不可能被人摘走。
針對當事人對AI課程的銷售狀況及培訓效果作虛假的商業宣傳和采用謊稱有獎的方式進行銷售的違法行為,北京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總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對當事人給予罰款50萬元的行政處罰。
北京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總隊八支隊相關負責人提醒消費者,在網絡消費尤其是購買AI培訓課程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防范規避風險:
一是理性看待宣傳案例與收益承諾。切勿輕信商家宣傳中展示的“學員高收益案例”,對于商家承諾的學習課程后的高額回報,需保持清醒頭腦,充分認識到任何技能提升和收益獲取都需要付出時間與努力,不存在輕松獲利的“捷徑”,不被虛假的高收益誘惑。
二是謹慎對待抽獎等促銷手段。面對商家的抽獎、滿減、贈品等促銷活動,主動向商家核實有獎銷售信息,包括獎項種類、兌獎條件、獎金金額、獎品規格及數量等細節,仔細閱讀活動規則,留意是否存在模糊條款或不合理限制,避免踏入消費陷阱。
三是強化維權意識與證據留存。在消費過程中,注意保存商家微信群聊天記錄、銷售頁面截圖、交易憑證、合同協議等信息資料。一旦發現自身權益受損,憑借有效證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消費環境。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