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28日消息(記者 龐婷)4月27日,“2025中國現代民俗學田野調查百年紀念系列活動”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啟動。本次活動以“百年民俗調查史·金頂妙峰耀古今”為主題,聚焦妙峰山廟會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學術研討、非遺展演、文化體驗等多元形式,全面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活動將持續至5月12日。
妙峰山中國現代民俗學研學基地成立
妙峰山廟會始于明代,迄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完整保留了明清時期廟會的傳統風貌。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近百檔民間花會齊聚妙峰山朝頂進香,蘊含著京津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被譽為“華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1925年,著名學者顧頡剛率隊考察妙峰山廟會,開創了中國現代民俗學有組織的田野調查先河,妙峰山因此被譽為“中國民俗學研究的發祥地”。值此顧頡剛考察妙峰山100周年之際,門頭溝區以“百年民俗”為主線,推出系列紀念活動。
啟動儀式上,多項重磅學術成果集中發布。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泳超作《顧頡剛與妙峰山》主旨報告,系統梳理妙峰山在中國民俗學史上的里程碑意義;法國社會科學院教授范華攜紀錄片《妙峰山廟會——400年的歷史》亮相,該片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項目,以國際視角呈現廟會的文化內核。同時,《中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百年紀念文集》發布,收錄鐘敬文、顧頡剛等學者的經典研究,為學界提供權威文獻參考。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會聯合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機構發起“妙峰山倡議”與“緣源計劃”,宣布成立妙峰山中國現代民俗學研學基地。這一國家級實踐平臺將整合學術研究、文化體驗與人才培養功能,推動民俗學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發展。
第三十二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將舉辦
系列活動以“百年民俗調查史?金頂妙峰耀古今”為主題,聚焦學術深耕,注重文化與產業融合。4月28日至5月12日期間,將陸續舉辦“第三十二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2025京西山水第三屆妙峰山文化沙龍”“古茶棚沉浸式體驗活動”“‘京西福地?尋跡百年’重走古香道”“月季洲展演”等多項活動,打造“步步有故事、處處可體驗”的文旅新場景。
其中,4月30日的文化沙龍將以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等多元主體的思想碰撞為核心,以輕松、幽默的漫談形式,深入梳理妙峰山廟會中的“三香文化”(香道、香會、香客)等民俗基因。5月7日的“京西福地?尋跡百年”徒步活動將重走顧頡剛調查路線,邀請民俗等專業的教授、學生、留學生現場參與,讓香道從“歷史典籍”走向“世界視野”,成為中國北方民俗的活態樣本,提升“京西福地”品牌的國際能見度。“古茶棚沉浸式體驗與打卡活動”將貫穿全程,設置谷山村茶棚、陳家莊茶棚、梨小白茶棚等7處茶棚,還原古代香客朝頂進香的途中休憩場景。在各茶棚打卡蓋章,集滿任意5個即可至妙峰山景區兌換“福牌”。
近年來,門頭溝區積極融入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大局,始終把推動妙峰山廟會保護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讓民俗文化在保護傳承利用中不斷活化,煥發新的光彩。此次中國現代民俗學田野調查百年紀念系列活動的舉辦,是不斷將文旅融合引向深入的具體體現,是貫徹落實“文化興區”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戰略的重要舉措。
門頭溝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秉持‘文化興區’戰略,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區域各類豐富文化資源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著力構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體’的特色文化城市意象。以文旅產業為引領,進一步打造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國際山地運動打卡地、京津冀微度假首選地‘三地品牌’”。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