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點半,北京市通州區地鐵潞城站外,14歲的劉思琪和她的媽媽身穿志愿者馬甲,認真地引導著來往市民將非機動車停放到新開辟的停車場。不久前,她用參與文明宣傳攢的積分,為自己和8歲的妹妹兌換了“潞城鎮小記者團”的研學課程。
在潞城鎮,青少年社會實踐與基層治理相結合的模式正在生根發芽。“潞城小記者團”項目依托“文明銀行”基層動員服務體系,巧妙設計社會化研學課程,引導青少年深度觀察與思考,培育“副中心小主人”;同時,通過“志愿累積分 積分換活動”的模式,聯合科室與村(社區),結合基層治理重點,設計青少年家庭可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有效撬動家庭力量參與“微治理”,走出了一條雙向賦能的新路。
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化研學 培育“副中心小主人”
“潞城小記者團”的社會實踐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底蘊的新時代好少年。
社會實踐活動
“潞城小記者團”早已將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作為核心發力點。在這里,孩子們不僅能走進大學實驗室般的專業課堂,探究物質奧秘的物理、化學實驗課,在動手實踐中理解基本原理;體驗3D全息投影技術的震撼,直觀感受分子的立體結構;親手拼裝、編程和操控機器人,在解決任務中培養計算思維和工程素養;設計并模擬發射“太陽能人造衛星”模型,點燃探索浩瀚星空的夢想。
社會實踐活動
“小腳板”丈量北京發展的深度與廣度,“小記者”的視野不局限于課堂,他們用腳步和心靈去觸摸這座城市的脈動,去丈量其厚重“文脈”。他們走進天壇公園,感受古代祭天文化的博大精深;沿著北京中軸線探訪古跡,理解城市布局的“序”與“美”;在大運河博物館聆聽千年漕運故事,見證運河在北京城演變與副中心新定位中的歷史傳承。
在北京規劃展覽館的巨大沙盤前,“小記者”從全局視角理解首都功能的戰略疏解與城市副中心的宏偉藍圖;深入首鋼科技園,目睹“鋼鐵巨人”如何蝶變為充滿活力的科幻創新樂園;探訪中關村科技園區,親身感受中國科技創新“引擎”的澎湃動力。
回社區村當志愿者 推動家庭參與微治理
“小記者”鉆進小區綠化帶翻找礦泉水瓶,那是他們在參與“垃圾分類糾察”,讓錯放的垃圾重歸其位;圍坐在老人身邊耐心教用手機,那是他們的“銀齡關懷行動”,用稚嫩陪伴傳遞溫情暖意;手舉引導牌提醒市民將非機動車規范停入新開辟的專用停車場,那是他們的“文明停車我先行”,讓車輛整齊列隊的地鐵站成為一道文明風景線……這些生動的實踐,讓“副中心小主人”的責任感從概念變成了行動。
社會實踐活動
“小記者團”的“入場券”來自志愿服務,潞城鎮依托“文明銀行”基層動員服務體系,由鎮黨委、政府統籌,以“文明銀行”總行辦公室為樞紐,整合科室、村(社區)資源,將治理難題化為家庭可參與的志愿“微崗位”。參與其中,不僅能攢積分,更是參與家園共建的切實行動。“以前感覺治理是政府的事,現在帶孩子一起做這些小事,效果立竿見影,攢分換活動,孩子也更懂事了。”“小記者”家長馬曉對此深有感觸。
據潞城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潞城小記者團”已吸引近千個家庭參與,不僅為青少年搭建了成長的廣闊舞臺,更探索出一條“小手拉大手”、家庭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當“小記者”用腳步丈量副中心發展,用志愿服務擦亮家園名片,“副中心小主人”的種子已然在心中發芽。(來源: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