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 龐婷)7月23日,第二十四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在京開幕。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發表題為《智能體驅動互聯網煥新》的主旨演講。他表示,人工智能已貢獻全球48%的互聯網流量增長,并推動網絡架構向邊緣化、高上行方向發生顛覆性變革。未來十年,智能體將從“工具輔助”角色進化為“系統生產力引擎”,重塑互聯網交互范式。
第二十四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在京開幕(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鄔賀銓介紹,根據數據統計,2021年到2024年,人工智能對互聯網流量增長的貢獻率達48%,也就是說,近一半的流量增速是由人工智能貢獻的。
從全球互聯網流量貢獻情況來看,2024年下半年,在人工智能的驅動下,全球互聯網流量增速提升至17.2%。“互聯網現在已經進入由人工智能增速驅動的時代。”鄔賀銓說。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出現使流量結構發生了顛覆性變化。上行流量占比從傳統的10% 至15%躍升至40% 至50%;邊緣節點流量占比從不足15%提升至65%,核心網的集中模式被打破。
流量密度也在發生變化,多模態AI使單次交互數據量提升5至8倍,AI服務流量已達普通服務3倍。
根據CNNIC統計,截至2025年5月,中國AI應用用戶數半年內從2.49億升至5.7億,每日TOKEN(大模型處理文本時的最小單位)消耗量較2024年初增長100倍,達10萬億量級。
基于上述變化,鄔賀銓認為,生成式AI目前仍然存在“問答被動、目標缺失、商業閉環難”等局限,未來需要向智能體(AI Agent)和群智協同(Agentic AI)發力。
什么是智能體?鄔賀銓解釋,它是“大模型+記憶系統+工具調用+規劃能力”形成的閉環,能通過反饋反思執行結果,分解任務并逐步執行。鄔賀銓認為,人工智能從生成式大模型向AI Agent和Agentic AI發展,互聯網進入智能體時代,引發功能、業態與體系架構的變革。
AI Agents as a Service(智能體即服務)成為互聯網演進的核心標志,傳統的“用戶主導操作”轉變為“智能體自主執行+人類監督決策”的新型范式,人從操作者轉型為AI行為的決策者。
技術與需求將推動單智能體發展到多智能體協同,從“工具輔助”邁向“自主協作”,AI正從單點效率工具(AI Agent)進化為系統生產力引擎(Agentic AI)。Agentic AI還將向Internet of Agents (IoA)發展,擴展應用領域,同時為通用人工智能探路。
“AI Agent和Agent AI已經在ToC和ToB場景中起到了提質增效增值的作用,但目前的應用還只是初步階段,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還有待創新。”鄔賀銓說,著名咨詢公司Gartner預測,到2028年,33%的企業都會嵌入Agentic AI(智能體人工智能),約15%的日常工作決策將由智能體自主完成,未來的十年會是人工智能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時期。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