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27日消息(記者 阮修星)4月26日,在北京市通州區2025大運河文化推廣活動開幕活動“運河思政”環節,現場發布“運思踐學”數字導覽平臺1.0版本,啟動“運河學子百村行”活動和五項主題賽事。
北京市大中小學“運河思政”一體化創新示范聯合體(簡稱“聯合體”)秉承“運河文化賦能思政教育、運河學子投身文明實踐”理念深度參與和融入2025大運河文化推廣活動,以豐富的思政教育實踐為千年運河注入時代活力。北京市通州區相關領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處相關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學校等“聯合體”成員單位相關領導,以及京內外運河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活動。
開幕式上,“聯合體”正式發布“運思踐學”數字導覽平臺1.0版本。該平臺以追溯大運河歷史文脈、挖掘時代價值為核心,創新構建“線上線下融合、趣味實用兼具”的育人新模式,首期匯聚大運河通州段實踐教學打卡點,集地圖概覽、線下打卡、線上課程學習、活動公告發布、學習成就積累等功能于一體,為大中小學師生及社會公眾提供沉浸式運河文化體驗。同步發布的“運河星推官”短視頻大賽、“運河時空膠囊”微故事大賽等五項面向師生的主題賽事,將通過多元創作形式推動“運河思政”十大行動項目落地,激發青少年傳承運河文化的內生動力。
“運河學子百村行”活動啟動(央廣網記者 阮修星 攝)
當日,“運河學子百村行”活動正式啟動。北京物資學院黨委副書記張懿、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贠天祥、通州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西雪蓮、通州區教育工委書記劉青松、北京學校副校長程嵐共同登臺啟動項目。活動規劃主題宣講、非遺傳承、鄉村振興等九大行動,組建22支大中小學生實踐團,常態化深入通州區22個鄉鎮街道,與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結對共建,通過理論宣講、文化服務、實踐調研等形式,讓運河文化“扎根”鄉村,為基層治理與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在漕運碼頭與漷縣牡丹園兩大分會場,“行走運河課堂”實踐教學直播接力活動同步展開,北京市通州區教委副主任付樹華與主會場連線,介紹了本次教學活動內容背景。漕運碼頭上,兩艘游船搭載著“聯合體”50余所大中小學的師生,從漕運碼頭啟航,共同開啟一堂“運河行舟”思政課。北京物資學院運河研究院教授朱群芳、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馬越、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教授程偉、潞河中學老師劉曉丹、人大附中通州校區老師宮孟英、北京學校老師谷香吟、北京黃城根小學通州校區老師田賀、張家灣中學老師王陽、運河中學老師王秀娟、貢院小學老師呂棟梁、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通州區第一實驗小學老師王嘉美分別從非遺、歷史故事、傳承創新等不同角度,深入解讀大運河文化,形成“大中小學縱向銜接、課堂內外深度融合”的立體化教學場景。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在運河畔的漷縣牡丹園分會場,“運河牡丹”沉浸式教學活動同步進行。北京物資學院藝術教育中心教師森巴提·阿山,帶領大中小學學生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美育思政課,師生們依托“國色芳華”項目,將牡丹文化意象與運河歷史脈絡相結合,通過角色扮演、非遺手作、情景宣講等多元形式,在自然景觀中搭建“可觀可感可悟”的思政課堂,讓千年運河的文化基因與民族精神在體驗中浸潤人心。
漷縣牡丹園分會場參加活動師生合影(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漕運碼頭分會場參加活動師生合影(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北京市大中小學“運河思政”一體化創新示范聯合體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積極挖掘運河文化遺產資源,將其轉化為思政教育素材、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厚植文化自信。未來,“聯合體”將多維度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致力于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運河思政”育人模式,讓承載中華文明基因密碼的運河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煥發時代生機,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源頭活水。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