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宣城11月5日消息(記者趙家慧)作為古徽州六縣之一,在安徽省績溪縣,38個省級傳統村落、31個國家級傳統村落、1400余棟保存完好的徽州建筑,依舊保留著徽州的歷史底蘊。

全國傳統村落保護乃至鄉村振興工作普遍面臨的挑戰,在績溪也廣泛存在。隨著青壯人口流失、留守人口老齡化導致的村落空心化,隨之而來的便是大量老宅閑置、損毀、甚至倒塌。這實在是一種浪費,在文旅產業發展興旺的當下,這些“風骨猶存”的閑置民居充分利用起來就是具有獨特性的旅游資源。

2022年,績溪縣率先創成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出臺《績溪縣農村閑置宅基地(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示范實施方案》,一批沉寂多年的老屋重新“醒來”,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文化振興的有機平臺。

千年龍川,古村新魅力

績溪龍川村,坐落于績溪縣境東南僅11公里之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龍川溪穿村而過,匯入登源河,水系發達,其中心村坑口村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

2024年,村里完成龍川水街景觀提升工程(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

長約500米的龍川水街無疑是景區的靈魂所在,以胡氏宗祠為代表的徽派建筑群沿街排布。近些年來,龍川村除了對這些珍貴的傳統建筑重點修繕外,作為接待游客的“黃金道路”,水街的治理也是村里的頭等大事。

龍川村書記胡友農告訴記者,由于下游水閘問題,在汛期常常出現河道漫上老街的情況。從2010年以來,績溪縣便開始實施登源河示范段河道整治工程,建設龍川翻板閘等10余處生態蓄水工程,形成集防洪、生態、景觀于一體的生態綠水長廊。2024年,村里完成龍川水街景觀提升工程,新增特色夜景施工,并推進自來水管網覆蓋,水街周邊河道整治工程遵循“修舊如舊”原則,修復古建筑群風貌,新增文化展示區和休閑設施。

在逐步完成環境整治與基礎設施升級之后,龍川村圍繞“文化體驗+非遺研學+特色民宿+夜游”持續完善景區業態布局,推出文創市集小品、魚燈制作體驗、非遺研學、和諧書局漆扇手作、特色民宿、夜游等形式多樣的文旅產品,激活傳統村落的現代旅游價值,讓徽文化在創新表達中煥發時代生命力。

秋日仁里,主客皆宜

從龍川景區出發驅車約10分鐘,秋季的瀛洲鎮仁里村一片靜謐。這個擁有1400余年建村史的仁里村曾是徽商匯集的水陸碼頭,素有“小小績溪縣、大大仁里村”的說法,至今仍保存“三街四門十八巷”完整肌理,先后摘得“中國特色村”“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等多項“國字號”桂冠。

村子里到處可見由老宅改造的民宿和其他新業態(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

曾幾何時,仁里村也面臨古村空心化問題。老房子像被遺忘的老人,若想繼續“活著”,“被利用”是最好的辦法。胡美庭是仁里村的鄉賢,他見證了這些年里,仁里是如何黯淡、又如何鮮活起來的。

胡美庭對村里的老宅如數家珍。在他看來,仁里村堅持“以用促保”是轉機的開始。村里先是把下祠堂變成了“民歌部落”,又陸續流轉了10多間閑置房屋,先評估、后修繕,盡量保留老物一切能夠保留的部分,再結合實際引入徽墨店、鄉村書屋、民宿等適合老宅的業態,貫通古村南北門的中街植入清咖書屋、非遺市集、圍爐煮茶、仁里三道茶、陶瓷館等10家特色業態,創新推行“自營+合營”共富模式,復制推廣“民居變民宿”等活化利用模式,打響“仁里對話”品牌。

紅霞農家樂始建于清代,改造時內部的徽派結構得到了保留(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

程紅霞的農家樂是村里的“示范生”。這間由她家中老宅院改造建設的農家樂是一間始建于清代的徽派建筑,改造時加上便利的現代設施,但內部的天井、冬瓜梁等典型結構都得到保留。高院深墻,一圍一合,中堂上懸掛著“詒榖堂”牌匾,屋內則是歷史感十足的擺設與照片。徽菜上桌,生意紅火。

紅霞農家樂不僅是程紅霞的商鋪,也兼自住。2018年,當地政府將其納入“徽姑娘農家樂聯盟”,聘用本地留守婦女參與餐飲、住宿及農產品銷售,年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與周邊民宿共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這里不僅是民宿,也是績溪縣圖書館的助力鄉村振興圖書驛站(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

沿著老街往前走便是69號民宿,門頭上還掛著“思誠書院”的牌匾。“這里不僅是民宿,也是績溪縣圖書館的助力鄉村振興圖書驛站。”胡美庭向記者介紹道,過去這里是閑置的老宅子,曾是大戶人家的私塾,也是村里頭為數不多的獨棟。修整后的房子自帶天井,院里有池塘,雖然只有5間客房,但由于徽派建筑的原汁原味,深受游客喜歡。

本地名人程干桐的書畫陳列館也是由老宅改造(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

仁里村不僅在意游客,更關注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的生活質量。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為抓手,結合鄉村旅游“雙微”行動,仁里村大力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大提升行動。光啟堂、世忠祠、上祠堂、程干桐書畫陳列館、王子野故居等古建筑、古民居全面修繕布展,環村道路白改黑,中心村三線下地,中街美化亮化,“雙微”點改造11處,新建停車場2個、修建廣場4個。

如今在仁里村,老宅一間一間得到修繕,搖身變成了村史館、農家書屋、名村志展館、程開甲祖居、程干桐書畫陳列館。胡美庭幾乎每天都要上街轉轉,看看老宅改造進展,關心新業態的運營,為游客講講古祠堂、古街、古牌坊、古井、古壩、古碼頭的故事。

在績溪,探索保護與活化利用傳統村落的實踐還在不斷深入開展,也給鄉村發展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點燃了鄉村振興的火種。

編輯:徐鵬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