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9月15日消息(記者徐秋韻)近年來,安徽蚌埠緊緊圍繞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尤其在智能傳感器領域取得顯著成效。位于蚌埠的中國傳感谷按照“一谷、三園、多點”的規劃布局,依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214所等龍頭企業技術優勢,正努力打造自主可控芯體最多、傳感器種類最全的智能傳感產業集聚地。
走進“中國傳感谷”:產業生態日趨完善
在位于“中國傳感谷”內的安徽華鑫微納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條全國領先的8英寸MEMS晶圓全自動生產線正有序運轉,規劃月產能3萬片,預計2027年達產后將成為國內最大的MEMS晶圓生產線。由此,智能傳感器的核心部件——MEMS芯片將在蚌埠產出,向安徽乃至全國的智能傳感器企業供貨,為整個產業鏈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安徽華鑫微納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安徽華鑫微納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敬秀介紹,不少企業看重蚌埠的晶圓制造能力,這也成為中國傳感谷招商的“吸鐵石”。前不久,江蘇甫瑞微納傳感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項目落戶中國傳感谷,基地主要從事車規級氣體和高壓MSG力傳感器的研發和生產。“他們不僅需要MEMS中試平臺,更需要一個能夠為他們提供量產代工的平臺,我們建設的‘定制化、柔性化MEMS代工平臺基地’剛好滿足企業量產的需求。”
不遠處,蚌埠富源新型元器件有限公司則專注于金屬-玻璃封裝與高端電鍍工藝。公司創始人郭茂玉告訴記者,他們可為幾毫米至幾百毫米的工件提供精密電鍍,鍍層厚度精度達0.01微米,鹽霧測試最長可達上千小時。產品廣泛應用于傳感器、微電子封裝、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
目前,中國傳感谷已形成覆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材料設備、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集聚相關企業200余家。今年上半年,以傳感谷為代表的蚌埠經開區規上智能傳感器企業產值同比增長50.1%。預計到2027年,傳感谷產值將突破300億元。
創新平臺+政策支持,構筑產業“強磁場”
一流的研發能力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目前蚌埠已建成省級以上科創平臺39個,其中國家級6個。據了解,瞄準智能傳感器關鍵工藝,中國傳感谷全面啟動傳感谷共性技術中心9條示范線建設,為入駐企業提供MEMS傳感器全工藝制造服務,構建“概念驗證-孵化培育-小試中試”新型技術創新體系。
蚌埠市政府與西安交通大學、北方微電子研究院共建的“精密微納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長三角(蚌埠)產教融合協同中心”已投入運營;安徽省MEMS技術產業創新研究院獲批成立;蘭州大學與希磁科技共建“磁傳感聯合實驗室”……這些平臺持續推動優質科研資源向蚌埠集聚。
中國傳感谷(央廣網發 蚌埠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政策層面,安徽省去年出臺《關于支持中國傳感谷發展若干政策》,從資金、創新、人才等五個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蚌埠市還組建了近100億元的智能傳感器基金體系,已運營基金4支、總規模26億元,助力項目落地和企業成長。
蚌埠經開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湯偉表示,下一步,中國傳感谷將緊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機遇,加快推動智能傳感技術“特長”轉化為智能傳感產業“特產”,不斷提升園區競爭力、影響力,努力把中國傳感谷打造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智能傳感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為實現智能傳感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貢獻。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傳感器作為“感知萬物”的硬件基石,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蚌埠,這座老工業城市,正以“中國傳感谷”為支點,撬動千億智能傳感產業未來。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