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宿州,街道漸漸蘇醒。網約車司機鄭旭像往常一樣,仔細檢查著胎壓和發動機狀況。他的車副駕上,常年放著一本《獻血知識手冊》,后座上則偶爾會放著準備帶給敬老院老人的慰問品。完成出車前的準備,他坐進駕駛室,發動汽車,匯入這座城市的車流。這樣的日常,他已重復了三年,而另一項堅持了38年的事業,則為他的人生注入了更為厚重的底色。
“開網約車是生計,但獻血、做公益,是讓我感到充實和光榮的事業。”1987年,鄭旭第一次挽起袖子,從此與無償獻血結下了不解之緣。38年的執著堅守,讓他的獻血總量累計達到一萬兩千多毫升全血。“夠裝二十多瓶礦泉水咯!”這個樸實的比喻,道出了他沉甸甸的愛心分量。
他的“生命接力”遠不止于此。2014年,他毅然加入中華骨髓庫,留存了造血干細胞血樣,并在紅十字會辦理了遺體(器官)捐獻登記。“人走了,器官能幫到別人,是多好的一件事。”他說得云淡風輕,仿佛在聊一次普通的出行。
鄭旭的車廂,不僅是移動的獻血宣傳站,更是公益的聯絡點。遇到健談的乘客,他會自然地普及獻血知識:“我們成年人獻一次血,身體很快就能恢復,但你的血,關鍵時刻能救一條命。”他從醫學角度闡釋生理知識,從社會公益層面分析利國利民的好處,用自己的親身感受,打消了許多人的顧慮。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無窮。2014年,鄭旭牽頭組建了埇橋區紅十字志愿者服務總隊。如今,這支隊伍已從最初的幾人發展到數百人。他們沒有硬性的活動要求,常常采用靈活的“接龍”方式報名——誰有時間誰就來,讓公益融入日常。
這支隊伍將愛心精準送達需要的地方:幫扶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實現“微心愿”;為阿爾茲海默癥老人發放防走失“黃手環”;而最讓鄭旭掛心的,還是敬老院里的“老伙計”們。“上個月去敬老院,張大爺拉著我手說‘小鄭又來啦’。”他笑得眼角起了褶子,“這些老人就盼著有人陪,我們陪他們嘮嘮嗑、剪剪頭發,在公益行動中,我們都收獲了快樂。”
鏡頭掃過鄭旭獲得的榮譽證書和錦旗,他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做公益,做的都是小事,不值得一提。”他常說,“一個人即使再有能力,再有熱情,要想把公益事業做成功,有所成就,必須靠大家的齊心努力!”
監制:汪婷婷
統籌:周然
記者/視頻:鮑玉嬋 吳夢凡(實習)
聯合出品:央廣網安徽頻道 安徽省總工會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