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4月27日消息(記者 周然 見習記者 劉浩)當35歲的孫鵬飛站在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下文簡稱:科交會)的展臺前,向觀眾演示那臺世界首創的“國產臺式冷場掃描電子顯微鏡”時,他的手指在精密儀器上輕輕滑動,仿佛觸摸著合肥科技創新的脈搏。

這位中國科大畢業的桐城學子,心中一直印刻著“勉成國器”的精神圖章。

4月27日,在科交會科大硅谷展廳,孫鵬飛正在介紹國產臺式冷場掃描電子顯微鏡。(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不遠處,以“合肥土著”自稱的盛中健正向客商描繪基層醫療的未來圖景。他所在的安徽福晴醫療裝備有限公司研發的車載磁共振設備,正駛向鄉村振興的田野。

兩人的故事,恰是科大硅谷與科交會交織的縮影——這里不僅是尖端科技的秀場,更是一場關于“創新如何生長”的生態實驗。

從展臺透視“創新雨林”的根系

在本屆科交會2萬平方米的展區內,科大硅谷的47家企業如同雨林中的“新物種”:國鏡儀器突破高端電鏡“卡脖子”難題,福晴醫療讓磁共振送達鄉村,中科飛龍的量子傳感技術已應用于航天領域……這些成果背后,是一條被參展商反復提及的“黃金路徑”——中國科大的實驗室成果,通過科大硅谷的產業嫁接,最終在科交會的平臺上對接資本與市場。

孫鵬飛回憶,他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成為科學家,考入中國科大之后,學習微納加工制造專業,研究微流控芯片。之后來到位于科大硅谷的合肥國鏡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科教報國的理想一步步照進現實。

“我們國鏡技術源自中國科大校友,產品化用了12個月。”孫鵬飛透露,公司成立一周年之際發布世界首臺臺式冷場電鏡,得益于科大硅谷提供的“科學家+工程師+供應鏈”支持。這種“實驗室-孵化器-產業集群”的閉環,讓科大硅谷企業的技術轉化周期大幅縮短。

孫鵬飛告訴記者,科大硅谷給科大人以及科技創新人員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平臺。“為我們從融資、相關政策申報,品牌等多方面提供幫助,助力我們在合肥落戶,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創新領域。”

給創新“松綁”的科大硅谷解法

今年31歲的盛中健,對于“合肥土著”的標簽,引以為榮。他說,很慶幸是一名合肥人,在見證合肥日新月異的同時,也搭上了合肥科創產業快速發展的順風車,進入到高端醫學影像裝備行業工作,在家門口就能共享家鄉發展的紅利。留在家鄉,既是情感所系,又是個人職業方向的回歸。

十年前合肥的醫療裝備產業“幾乎一片空白”。如今瀚因生命、福晴醫療等生命健康企業已能對標國際頭部企業。

車載磁共振。(央廣網發 盛中健供圖)

在盛中健看來,這歸因于科大硅谷頂層擘畫:開展源頭技術精準挖掘和跟蹤對接轉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與科研活動的緊密銜接。

一是推廣“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為賦權項目提供早期開辦服務;

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沿途下蛋”機制,聚焦重大創新成果產出,打造“一支專門基金+一個專業團隊+一套專項機制”的產業培育新模式;

三是搭建立足安徽、對接全國、鏈接全球的科大硅谷創新資源圖譜。

盛中健告訴記者,科大硅谷通過“基金+政策”模式為企業提供啟動資金,并通過產業引導基金、天使基金等構建多層次資本體系,加速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進程。“我司在參加‘創業在安徽’創業大賽時,就已得到科大硅谷啟動資金支持。”

這種“破壁”思維甚至體現在更多細節中。本屆科交會,科大硅谷展區圍繞以全球校友事務部為紐帶的新樞紐、以政策賦能+服務賦能+場景賦能為核心的新體系、以全球合伙人與海內外創新中心為抓手的新生態以及市場化運營、初創貸、員工持股、場景創新、賦權改革等亮點進行布局,并選取各個領域代表企業展示,呈現了科大硅谷開放共贏的全球化創新網絡與資源鏈接能力。

當“科漂”遇見“土著”疊生雨林效應

在科大硅谷的生態里,海歸“科漂”與本地“土著”正形成相互影響、相互鏈接的雨林生態效應。

孫鵬飛所在的團隊中,既有中國科大的高材生,也有從深圳回流的技術骨干;盛中健的同事里,不乏放棄海外高薪加入的放射學專家。這種人才融合催生了相互促進的創新機制。

“留住人才不能只靠情懷。”科大硅谷服務平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堅持把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技術經理人作為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新質主體”。

一是以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為窗口,在美國硅谷、日本東京、英國劍橋、法國里昂等地設立海內外創新中心,探索“本地注冊、異地孵化”招引模式,打通了海內外人才、項目、技術流通渠道。

二是從全球遴選合伙人,打造創新單元,建立“團隊+基金+載體”三位一體運營模式。

三是探索出高層次人才項目“帶土移植”、基金招商、場景招商等一系列科創產業培育新模式。

科交會僅是開場,科大硅谷的“創新雨林”將持續瘋長。正如“國產臺式冷場掃描電子顯微鏡”“永磁型磁共振”兩項高科技產品所帶來的隱喻:微觀下的科大硅谷創新生態,正在與合肥共振。

【采訪手記】通過科學家創業者的個體敘事,展現制度創新與技術轉化的互動關系,以“顯微鏡-磁共振”等具象科技產品為線索,將硬核成果與人文關懷相融合,強化“創新雨林”的生態意象。

編輯:張琳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