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0月30日 10版

直播網絡,助力鄉村治理

“4畝玉米兩小時收完,當天就拿到售糧款,多虧文明實踐直播間協調履帶式收割機。”安徽靈璧縣楊疃鎮邱廟村村民胡新民說。今年秋收季,接連陰雨天氣讓當地秋糧收獲受到影響。各村(社區)的文明實踐直播間化身數字調度中心,助力破解“農機缺、晾曬難”等問題。

在靈璧縣19個鎮、200多個村(社區),一部手機、一方屏幕構建起縣鎮村三級直播網絡,實現政策宣講、民情收集、產品銷售、文明傳播“四維聯動”,成為靈璧縣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強降雨來襲前,各村(社區)直播間提前發布氣象預警,提醒群眾搶收;本地履帶式收割機供應不足時,外地機手通過直播留言火速對接,奔赴靈璧各村跨區作業。遇到收割機陷田、勞動力短缺等突發情況,村民在直播間留言后,村干部與志愿者迅速趕往現場處置。

“過去反映問題要跑村部,現在在直播間留言就有回應!倍U堂鎮河北村村民張軍的經歷頗具代表性。他在直播間留言反映地頭涵管橋出現斷裂,村干部當天就到場解決,后續全村排查消除10多處安全隱患。

靈璧縣建立“線上收集—分類轉辦—進度公示—結果反饋”全流程機制,讓直播間成為為民解憂的“云上會客廳”,一年多來收集民生與發展建議數千條。黃灣鎮砂壩村黨總支書記劉安杰坦言,直播間不僅有助于加強干群溝通,更吸引在外鄉賢當起“云參謀”,目前已有多個返鄉創業項目進入洽談階段。

政策宣講如何精準“滴灌”田間地頭?向陽鎮武圩村黨支部書記武文蘭的直播經歷給出答案:用家常話解讀惠農政策,手持圖解板講解育兒補貼、醫保異地結算等熱點。直播團隊通過梳理民生問答清單,以圖文、案例結合方言講解,分析數據優化策略,把政策精準傳遞。今年以來,直播間成為當地群眾學習政策的主陣地,“有問題,上直播”已成為村民的口頭禪。

“有了直播間,鄉村治理更加多元化了!膘`璧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化“云上實踐+線下服務”融合,完善直播體系、拓展服務功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更強勁的數字動能。

10月30日至11月1日,安徽日報連續三天刊發《直播網絡,助力鄉村治理》《小屏幕里的大智慧》《文明乘“云”起新風滿鄉村》三篇深度報道;安徽時評推出評論文章《“有問題,上直播”,為啥成了口頭禪》聚焦靈璧縣“文明實踐直播間”,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的生動實踐。

靈璧縣將“文明實踐直播間”打造成服務群眾新陣地——

小屏幕里的大智慧

“到時間了,進直播間‘回村’看看!”10月26日晚7時,在深圳務工的靈璧縣黃灣鎮砂壩村村民王滿堂,準時點開村里的抖音直播號,一邊聽著村干部用方言講解村務,一邊留言咨詢父親養老保險線上辦理流程,幾分鐘后便得到詳細回復,不由感慨:“直播間里能問事、能議事,在外地和在村里一樣踏實。”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靈璧縣部分村莊面臨青壯年外流導致的議事主體缺位、矛盾糾紛調解難、干群溝通不暢等基層治理難題。對此,當地順應群眾“愛刷短視頻、喜歡線上互動”的生活習慣,將遍布鎮村(社區)的“文明實踐直播間”打造成精準對接需求的服務載體,借一方屏幕讓村務運行在“陽光下”更透明,讓矛盾調解借“鏡頭力”更高效,讓干群關系靠“辦實事”更和諧,真正把基層治理的“難點”變成了服務群眾的“亮點”。

在外村民“云參會”

千里之外議村務

“今兒咱說說近期生育補貼、大學生資助等工作開展情況!”晚上7時,砂壩村黨總支書記劉安杰和駐村工作隊隊長李祥準時開播。這場線上村民大會吸引了留守村民、外地務工者和在上海、廣州的靈璧籍企業家觀看。

過去開線下村民大會,貼3天通知,來的大多是意見不統一的老人。去年村里想修灌溉渠,線下開會只來20多人,吵了半天沒結果。隨后,劉安杰試著在直播間講方案,沒想到近500人在線,在浙江、廣東的務工者不僅留言投票統一了意見,還自發湊錢支持。

從那以后,砂壩村定下“每晚七點直播議事”的制度,選在務工者下班后的時間,劉安杰說方言、李祥講普通話,內容全是村民關心的實在事。在外村民能匿名留言提建議,不用怕“礙于情面不敢說”;村“兩委”當場回應,每周在直播間公示進度。直播間運行以來,村民對村級事務的知曉率從不足40%躍升至95%,90余件民生問題獲解決。連過去從不參與村務的幾位在外務工青年,都開始主動詢問家鄉發展情況。

在靈璧縣韋集鎮,這種服務模式升級成“三韋品牌服務”:“韋娓道來”請干部、專家講政策,“韋道集好”直播帶貨幫村民增收,“韋民所愿”專解民生難題。鎮里還建了“直播人才庫”,缺農技員找鄉土專家,缺法律顧問找律師,讓直播間成了“全能服務站”。

“直播前,我們圍繞村民關心的熱點問題收集直播議題,有針對性地從人才庫中邀請鄉鎮干部、農業專家參與直播;直播中,引導村民積極參與、理性發言;直播后,再對村民的意見建議進行整理,逐一跟蹤落實問題。”韋集鎮黨委書記陳榮表示,村務直播,用技術打破了空間限制,為鄉村治理帶來了新氣象。

作為勞務輸出大縣,靈璧縣多數村莊面臨“留守老人多、外出人員多”的現實情況,村級事務決策曾陷入“開會湊不齊人”“少數人議、多數人不知情”的困局。一場場直播打破了地域阻隔,讓在外村民從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形成“眾人拾柴、共建家鄉”的新局面。

“以前總覺得家鄉的事跟自己沒關系,現在在直播間能發言、能投票,感覺自己還是村里的一分子。”外地務工村民周林說。

鏡頭前面“曬”矛盾

“群眾見證”解紛爭

“當著全國網友的面,咱講話可得注意分寸啊,千萬別在鏡頭前失了份兒!”在砂壩村村民老龔家,劉安杰帶著村里的拍攝組,調解一場吵了半年的地界糾紛。過去,村干部來調解了多次,當事雙方均各執一詞、劍拔弩張,可一面對鏡頭,雙方都冷靜下來,最終經劉安杰調解,雙方握手言和。

這是靈璧縣直播間的一大創新:將矛盾調解搬到鏡頭前,用“公開透明”倒逼理性溝通,用“群眾見證”化解“面子之爭”。

農村矛盾多因“爭面子”而起,過去村干部調解常陷入“各說各理、互不相讓”的僵局。劉安杰發現,村民不但愛刷短視頻,而且在意自己在鏡頭前的形象。“既然在乎面子,就把調解過程拍下來,讓網友當‘裁判’!钡谝淮螄L試調解建房糾紛時,他提前征得雙方同意,用鏡頭記錄下全過程:先講“六尺巷”故事拉近距離,再查檔案核對邊界,最后引導換位思考。沒想到,原本僵持的雙方在鏡頭前主動讓步,這段視頻還獲10萬人次觀看,成了村里的“普法教材”。

“不是為了‘博眼球’,而是讓調解更透明。”劉安杰強調,所有拍攝都會提前確認村民意愿,隱私部分會模糊處理,核心是通過“鏡頭壓力”促使雙方理性溝通。今年上半年,兩戶村民因宅基地爭執差點動手,劉安杰帶拍攝組上門,讓雙方在鏡頭前陳述訴求,再結合法規講解利害關系!按蠹叶际青l里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一句話點醒了爭執的村民,最終達成和解。

截至目前,砂壩村通過“鏡頭調解”化解40余件矛盾,化解率提升30%,一條記錄建房糾紛的視頻更獲60多萬人次點贊。鏡頭不僅解決了具體矛盾,更讓“鄰里和睦”的理念通過短視頻深入人心。“以后遇事不吵了,到直播鏡頭前有理說理。”如今,這個理念成了村民的共識。

網絡架起“連心橋”

凝聚振興向心力

“以前見村干部繞著走,現在主動幫村里拍秸稈禁燒宣傳片!”禪堂鎮河北村村民謝軍的轉變,是直播間重塑干群關系的縮影。過去,謝軍因對政策不理解,常抱怨村干部“不為百姓辦事”;如今,他成了村里“文明實踐直播間”的“鐵桿粉絲”,還積極參與村里的公益項目。

轉變源于直播間帶來的“信任重建”。河北村黨支部書記張亳玲的直播從不說空話,村民問養老保險怎么交,她不僅詳細講解,還發布操作視頻;村民反映土路泥濘,她一邊在直播間說明進展,一邊跑部門爭取到400萬元修路資金。“敢面對群眾,愿為他們做事,群眾才能信任你。”張亳玲說,這種信任最終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合力。

去年3月,張亳玲從杭州跟班學習歸來,提出發展黑花生產業的想法。她在直播間詳細講解規劃:沙質土壤適合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沒想到,不僅在家的村民積極加入,在外游子也紛紛支持,有人捐款,有人聯系銷售渠道。最終,河北村建成400畝黑花生種植基地,吸引本村300余戶村民發展庭院經濟,開發出相關產品,黑花生油成功入選亞運會農產品供應名單。2024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62萬元,較三年前增長5倍,入選全省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

“過去干部干、群眾看,現在干群一起干!睆堎窳岬目偨Y,道出了直播間的價值:它不僅是一個數字化工具,更是一座“連心橋”,讓干部聽懂群眾的“心里話”,讓群眾看到干部的“實在事”,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向心力”。

靈璧縣“文明實踐直播間”激活鄉村文化振興新動能——

文明乘“云”起新風滿鄉村

“大鼓一敲韻悠揚,非遺故事網上講;鄉風文明屏里傳,鄉愁縷縷系家鄉!币鼓唤蹬R,靈璧縣游集鎮“文化夜宵”直播間準時亮起燈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指尖翻飛間,大鼓鏗鏘、柳琴婉轉,皖北鄉村的文化韻味送到全國千萬網友的面前。

網絡直播間能否跳出“娛樂消遣”的單一標簽,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文化大舞臺”?靈璧縣用“文明實踐直播間”給出了答案。該縣通過構建縣鎮村(社區)三級直播矩陣,推動“云上實踐”與“線下服務”深度融合,讓傳統“活”起來,讓新風“樹”起來,讓鄉愁“聚”起來,讓小屏幕撬動大文化,讓發展活力隨屏涌動。

曲藝宣講傳遞政策溫度

“要搶收,要搶曬,要烘干你別急,烘干站點在身旁。”秋收時節,游集鎮“安徽好人”尤傳化創作的順口溜在直播間唱響,吸引數千人在線觀看,彈幕里滿是好評。

該鎮依托“文明實踐直播間”,組建起一支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文藝骨干、文化志愿者組成的“曲藝宣講隊”,將黨的創新理論、惠農政策、文明理念,改編成快板、琴書、大鼓、柳琴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读呦锢锾斓貙挕酚脗鹘y戲曲詮釋鄰里和諧,《不要彩禮最光榮》以琴書唱段倡導婚俗改革,《移風易俗好處多》借快板節奏拆解陳規陋習,每一部作品都帶著泥土的芬芳,每一段唱腔都連著群眾的心聲。

“今年我們已經開展了197場宣講活動,幾乎是每天一場,賬號總瀏覽量逾400萬人次。”尤傳化說。

為讓宣講更精準、更貼心,靈璧縣實施“基層文化主播培育計劃”,通過“專家輔導+實操演練+案例教學”,幫助文化志愿者掌握“用鄉音講政策、用故事傳理論”的技巧。主播們在直播中穿插本地好人故事、民俗典故,讓政策宣講不僅有理論高度,還有文化溫度。

“現在看直播宣講政策像看戲一樣有趣,還能跟著學兩段快板!贝迕裢跣闾m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感受。一名在新疆定居的靈璧籍網友在粉絲群留言:“我通過你的作品看到家鄉變化真大,由衷為家鄉感到高興。那些琴書大鼓還都是兒時的鄉音,常常讓我聽得淚流滿面!

習俗引導涵養文明鄉風

“俺過大壽不辦酒席了,自掏腰包請戲班子,讓全村人都樂呵樂呵!”靈璧縣游東村村民張勤義的話,讓村干部既驚喜又感動。在文化志愿者的協助下,一場惠民大戲在游東村廣場上拉開帷幕,一連唱了三天,讓四里八鄉的村民們都過足了戲癮。

“張老先生辦大壽,不大操不大辦,請幾場大戲給大家看,親鄰老少都是贊……”尤傳化把張勤義的故事編成詞,錄成短視頻,在網上廣泛宣傳。通俗易懂的唱詞,讓“喜事新辦”的理念迅速傳開。今年以來,鎮里有6位老人效仿,自己掏錢請大戲給群眾看,熱鬧又節儉。

鄉村文化振興,既要傳承優秀民俗,也要破除陳規陋習。借助“文明實踐直播間”,基層干部和文化志愿者積極樹立移風易俗的典型,用“身邊文化典型”引路,傳播正能量,培樹新風尚。

靈璧農村保留著“辦壽宴、留毛頭、婚喪大操大辦”等傳統習俗,其中一些變味的“習俗”逐漸成為群眾的負擔!肮饪空f教沒用,得用文化的方式講道理、樹榜樣!庇葌骰乃悸,成為靈璧縣移風易俗的破題關鍵。

直播間里,靈璧縣不搞“一刀切”的禁令,而是開設“民俗文化解讀課”,用歷史淵源、民間故事引導群眾理性看待習俗。針對宿州地區“留毛頭”的舊俗,尤傳化專門錄制視頻,從民俗起源講到現代演變:“‘留毛頭’本是祈福的儀式,可現在成了‘辦酒收紅包’的由頭,變了味的習俗咱得改!币曨l發布后,一位網友留言:“本來打算給孩子辦‘留毛頭’酒席,聽您講完才明白沒必要。這就帶孩子去剪頭發,省下的錢給孩子買書本!

非遺傳承煥發鄉村活力

走進韋集鎮“文明實踐直播間”,數十種產自韋集本地的特色農產品讓人眼花繚亂,這是韋集鎮匠心打造的“韋道集市”,線上線下同時銷售。其中,一幅栩栩如生的鐘馗畫引起了大伙的興趣。

“這是衍紙畫,剛剛申報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們把衍紙藝術和靈璧鐘馗畫相結合,讓老手藝有了新模樣。”韋集鎮黨委委員蔡坤告訴記者,在打造“韋道集市”的過程中,鎮里發掘了時任韋集寄宿小學教師李玲創作的衍紙畫。為了傳承這項技藝,鎮里一邊幫助李玲在韋集寄宿小學和韋集中學少年宮開設特色課程,一邊通過“村務直播間”開設非遺“云課堂”,向村民們傳授衍紙藝術。

“衍紙畫成本不高,學起來也不難,我在村里聽了李玲老師講的課后便經常跟著直播間學習,現在自己在家創作衍紙畫放到網上賣,補貼家用!贝迕駝⒎紝τ浾哒f。蔡坤介紹,如今,韋集鎮正打造衍紙藝術特色產業,通過直播間帶動上百名村民就業,讓非遺成為群眾增收的“文化金鑰匙”。

靈璧縣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游集香油月餅通過網絡直播香飄全國,更顯出文化與數字化的融合智慧。

“前不久我們開展的秋季村晚,其中一個主題就是嘗月餅。”尤傳化介紹,游集香油月餅秉承300余年的傳統手工工藝和獨特配料方法,風味獨特。這幾年,“傳化講堂”創作了很多有關游集香油月餅的作品,說月餅、唱月餅,在秋季村晚上邀請本地網紅宣傳月餅,從選料、揉面到烘烤,每一步都充滿“文化儀式感”。隨著這些作品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游集香油月餅的名氣越來越響。

“過去游集香油月餅主要在本地銷售,這兩年不僅通過網絡賣到了全國,而且是供不應求!庇葌骰榻B,目前,游集香油月餅生產廠家及作坊達到30余家,已經走上產業化、規;康街星飼r節從事月餅生產和銷售的人員逾千人,老味道成了鄉村振興的“文化名片”。

屏連鄉愁凝聚振興合力

“書記,今年過年還直播炸年貨不?俺在浙江等著看!”禪堂鎮河北村村支書張亳玲的直播間里,在外務工的王振振發來消息。

今年春節前夕,一場熱熱鬧鬧的“炸年貨、殺年豬、蒸年饃、過大年”活動在河北村桃花島景區精彩上演;顒蝇F場砌起6口大土灶,上千名村民聚在一起,大人們炸馓子、蒸饃、殺豬,忙個不停,小孩們在一邊追逐、奔跑、做游戲,餓了就過來拿起炸好的丸子直往嘴里塞。

“我們在直播間同步進行了活動現場直播,5萬多人圍觀,熱鬧非凡!睆堎窳岣吲d地說!盁狒[”“這才是年味”“桃花島真美,家鄉發展越來越好了”……網友們紛紛在直播間給活動點贊。

“六一”兒童節,組織孩子們開展沙灘尋寶;暑期,組織村里的留守兒童一起畫畫、做漆扇;“三八”婦女節,組織婦女們一起插花做手工……每到節日,河北村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場活動都在線上同步直播,讓各地的村民甚至全國各地的網友“云參與”。沒有專業的直播設備,就靠村干部舉著一部手機到處走、跟著拍,談不上什么專業技巧,但是它生動、真實,讓在外的游子感到親切,圈粉無數。

“孩子跟著老人在家,直播時看到孩子的鏡頭了。見他笑得開心,俺在外干活也踏實!蓖跽裾竦脑,道出了游子的心聲。

“通過直播活動,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提升,同時也凝聚了人心,群眾對村干部的認可度提高,平常工作更好開展!笔∴]政公司駐河北村工作隊隊長陳友銀說。

從曲藝宣講傳遞政策溫度,到習俗引導涵養文明鄉風,從非遺傳承激發文化活力,到鄉愁聯結凝聚發展合力,靈璧縣巧用數字化手段為鄉村文化振興賦能,既守護了文化“根脈”的厚重底蘊,又激活了“云端”傳播的鮮活動能。

“隨著數字技術與鄉村文化場景深度融合,這小小的屏幕,必將持續釋放文化振興的大能量,讓鄉土文化之花在數字時代絢爛綻放!膘`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胡濤表示。

編輯:徐鵬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