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蕭縣持續以高質量發展戰略為引領,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積極通過加強產研合作,搭建創新平臺、強化服務保障等多維舉措,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堅持需求導向,強化產研合作,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該縣加強企業技術需求征集和凝練,瞄準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對接國內高校院所,使其科研成果為蕭縣企業所用,推動產研融合發展。目前,已引導新秀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與安徽大學成功簽訂“特色產業聯合開發基地”合作協議,與浙江師范大學簽訂500萬元的“產學研”合作協議,共建特色產業研究院。并與中科大、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牽手,共建“中科大先研院蕭縣智能制造中心”“安徽科華辣椒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研發平臺。同時深化內外合作,積極依托張江蕭縣高科技園與上海張江共建“研發飛地”,在G60松江·中安科創園設立1700平方米的蕭縣長三角城市聯合創新空間,讓“上海智慧”與“蕭縣實踐”之間串起一條跨地區協同發展的創新鏈條,形成“上海研發+蕭縣轉化”的協同模式。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科技攻關任務,建立健全“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制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原始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的閉環鏈條。
堅持創業服務,強化人才支撐,打造助力科技創新好生態。該縣不斷完善創新政策體系,科學制定《蕭縣省級創新型縣建設方案(2023—2025年)》及配套文件,設立1500萬元科技創新專項資金,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年均減免稅額超1400萬元。強化金融賦能,推出“科創貸”“研發貸”等金融產品,科技企業貸款余額增長25%,推動林平股份等企業上市融資。加強人才引進,大力實施“蕭納百川·聚英才”行動,強化服務保障,建立“人才服務站”數字化平臺,提供住房、醫療等“一站式”服務,引進院士團隊2家、博士后工作站2個,柔性引進高端人才60余名,有效促進了縣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了縣域創新人才保障能力,形成了助力科技創新的良好生態。
堅持布局優化,強化產業集聚,跑出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度。科學優化產業布局。不斷完善“2638”產業規劃體系,積極聘請專業機構制定《蕭縣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2024—2027年)》等文件,明確新材料、機械制造為雙首位產業,形成“一心定位、一帶引領、三軸并驅、六園增效”空間布局(以孤山湖為核心,蕭國大道為經濟帶,皇藏大道等為產業軸,功能性新材料產業園、液壓件產業園和其它四園增效)。加速主導產業升級。聚焦七彩農業、新材料、機械制造、新型能源等重點產業,通過項目引領、龍頭企業帶動、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和科技特派員指導等舉措,加速域內企業完成產業升級改造。2024年,該縣凈增高企19家,總數達7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39家,增速全市第二。加強產業集聚。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計劃行動、研發投入攻堅行動,依托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等載體,重點招引長三角省市新材料、機械制造兩大主導產業來蕭,使全縣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38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9家,主導產業規上企業超百家,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目前,全縣新材料、機械制造兩大主導產業產值達33.72億元;華大化學的耐水解甲苯減量絨面染色超纖蛋白樹脂入選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技術合同吸納蘇滬浙成果超3000萬元,30余家企業與高校簽訂產學研協議,2家企業獲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
下一步,蕭縣將不斷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體系,積極在新材料、機械制造、新能源、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科創高地,讓更多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張祖北)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