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庵鎮位于霍山縣西北部,是鄂豫皖蘇區重要組成部分和皖西革命根據地,也是安徽省小三線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境內人文自然景觀眾多,物產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 82.1%,利用原三線軍工企業舊址,建成全省唯一一家三線軍工博物館。近年來,該鎮立足“紅、綠、古、特”資源大力發展研學游,2024 年旅游接待量10萬人次,其中研學接待量6 萬人次。

文化賦能,讓研學有里有面。紅色文化“搭上新元素”。充分挖掘安徽第一次民團起義紅色歷史,以“皖西第一槍”為主題,創新打造安徽首個紅色主題密室“紅夜”,開創沉浸式、互動化紅色研學新模式。系統整合境內紅色資源,以革命舊址、遺址為載體,構建“紅色教育+思政實踐+歷史傳承”主題課程,打造“劉淠西故居——紅色家書文化園——第二屆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色主題密室”精品紅色研學路線。三線文化“再現原場景”。發揮全省保存最完好軍工廠建筑群優勢,重現三線場景、重塑三線記憶,建成全省唯一一家三線軍工博物館,成功掛牌安徽省小三線建設研究中心霍山研究基地。以“工業遺產+科技創新”為特色,設計“三線軍工的發展與演變”主題課程,通過三線歷史了解三線軍工實踐。農耕文化“嫁接非遺課”。依托江北毛竹第一鎮和六安瓜片主產地定位,利用境內萬畝竹園、千畝茶園資源,建設大別山第一竹海竹文化館、農事體驗研學教室,設計“一根竹子的成長”“一片葉子的蛻變”等主題課程,以“農事體驗+非遺傳承+自然教育”為核心,構建采茶、挖筍等沉浸式實踐場景。讓藝術文化“飛入百姓家”。打造大別山區第一家畫家寫生基地“大別山仙人沖畫家村”,建設藝露營基地等“藝術+”項目,打造集藝經濟、夜經濟于一體的藝術部落,設計“與大師對話”研學課程。

資源聚能,讓研學有條有理。“串珠成鏈”整合基地。系統整合紅色場館、畫室集群、戰狼國防教育基地、大別山射擊俱樂部、瑞谷越野車俱樂部等零散業態,打造業態豐富、特色鮮明的研學基地。目前,擁有研學旅游教室 6 間,研學旅游住宿床位300 余個。“織鏈成網”拓展生源。構建政校合作引流一批、政企合作引流一批、運營公司引流一批、旅游業態引流一批的多元客源引育網絡體系。與皖西學院等高校合作引進美術寫生;與迎駕春風營地等研學機構合作,提供紅色場館作為研究教室;畫家村運營公司對外宣傳推進引流;當地民宿、露營地等旅游業態自主招引團建群體。2024 年以來,共接待研學團隊 300 余批、6 萬人。“多維聯動”保駕護航。聯合交通、應急、衛健、公安等部門,實施行前安全培訓、行程定位追蹤、場所風險評估三重防護,織密安全防護網。建立立體式研學評估體系,運用大數據分析,持續優化路線設計,完善研學課程,確保研學前聯絡暢通、研學中秩序暢通、研學后交流暢通。

振興提能,讓研學有聲有色。閑置資產“活”起來。利用廢棄原“三線”企業閑置土地,聯合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單位建設畫家工作室、作品展示廳,打造集學術交流、藝術創作、作品展示、生態旅游于一體的藝術寫生創作基地。累計提供1.8 萬平方米房屋,引進北京南海畫院、敦煌美術院、九三學社江蘇畫院等10 余家美術機構與范迪安、楊國新等80 余名畫家,閑置資產利用率達85%。本土文化“火”起來。查茂德《與妻書》與林覺民《與妻書》、聶榮臻家書并稱為“百年革命的三封家書”,2024年 CCTV-4《國家記憶》欄目進行報道。群眾文藝團體創作編演省級非遺“四弦書”、市級非遺“花鼓子”等傳統戲曲,連續三年蟬聯市鄉村名嘴大賽一等獎。鄉村旅游“熱”起來。以仙人沖畫家村為核心,先后建設瑞谷越野車俱樂部等文旅項目,成功打造以“新三線人家”“祥云寨”為代表的“畫隱”民宿集群,持續擦亮“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省鄉村旅游“精品主題村”金字招牌。2024年以來,全鎮接待游客 10 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00余萬元。群眾腰包“鼓”起來。建立“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品供給體系,推出筍干、梅干菜、瓜片等特色農產品,帶動農產品銷售300 萬元。鼓勵農戶開辦農家樂、特色民宿等,目前有農家樂、特色民宿30余家,當地群眾約 40%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產業,戶均增收6萬元。(程金中 朱凱 羅迅)

編輯:劉浩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