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四月,茶香四溢。當前,霍山縣佛子嶺鎮汪家沖村松公尖云霧種植家庭農場的高山茶園里,茶農們挎著竹簍躬身穿梭于青翠的茶壟間,指尖輕快地采摘鮮嫩茶芽,漫山躍動著春采的繁忙圖景。這片充滿希望的茶園,如今在“茶二代”劉正飛的手中,正煥發著全新的活力。

劉正飛從小在茶園里長大,茶忙時父輩們辛勤勞作的身影給他留下了珍貴的記憶,對茶葉、對農村,他有著深厚的感情。

汪家沖村位于佛子嶺水庫中上游,這里高海拔、多云霧、無污染的獨特生態環境,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18年,劉正飛返鄉加入父親劉大華的茶廠幫忙。剛回到家鄉,擺在劉正飛面前的是諸多難題。汪家沖村茶葉資源豐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畝茶園。但近年來出現的問題是,老一輩干不動了,有的年輕人在城里發展,不少茶園漸漸荒廢。由于村民種植的茶苗品種混雜、良莠不齊,種植規模零散,再加上在茶園管理與茶葉加工方面缺乏專業技術和統一標準,導致茶葉品質始終上不去。

“看到孩子愿意返鄉發展,要把茶產業做大做強,我打心眼里覺得欣慰。這幾年,我們父子倆時常相互切磋,他帶著新學的茶園管理技術,我捧著幾十年的老經驗。”劉大華眼角漾起笑意。

為突破茶葉品質不佳困境,劉正飛開啟了對茶苗種植的研究,于2014年注冊成立了霍山松公尖云霧種植家庭農場,從父親手中接過茶園管理重任。在發展過程中,他一方面通過租賃形式流轉閑置茶園并統一管理,引進優質茶苗品種,發展規模種植,推進生態茶園標準化建設;另一方面,他多次赴外地學習取經,并參加專業培訓,引入現代化茶葉加工工藝。

“茶葉好不好,不僅好在茶葉本身,制作也很關鍵。現在從選茶、炒茶到裝袋,幾乎都是機器完成。”劉正飛介紹,相對于傳統手工,這樣避免了人工操作造成的質量不穩定問題,更以標準化流程大幅提升了茶葉的品質。

汪家沖村村民王瑞發今年70歲,他坦言,年紀大了很難在外面找到合適的工作,而這片家門口的茶園,讓村里不少閑置勞動力有了用武之地。“我自己家有3畝茶園租給農場,平日里也會在茶園里幫忙除草、剪枝、施肥等,每天能掙150元,租金加上務工,每年能讓我家增收6000元左右。”王瑞發笑著說。

“按照標準采摘,一芽一葉,要提采,不能切采,不然影響質量。摘得多的,一天可以掙三百多元。”村民王霞這幾天也在茶園里幫忙采摘,她分享著自己的采茶心得,動作嫻熟,不一會兒簍里就鋪滿鮮綠。

隨著茶園的發展越來越好,劉正飛沒有忘記鄉親們。除了提供就業崗位,針對想要擴大茶園種植面積的茶農,農場為其免費代購茶苗,并且提供技術指導,再統一回收鮮葉加工,提高茶葉的品質。“農場每年發放人工工資和土地流轉資金約60萬-70萬元。”劉正飛說。

為實現多元化發展,劉正飛在穩固茶園規模的同時,還常年種植、收購、加工金蟬花、黃精、白芨、石菖蒲等中藥材。如今,農場擁有中藥材100畝、茶園近200畝,年產黃芽茶5噸,綠茶20噸,實現年產值1000多萬元。

通過將新技術、新理念融入茶產業,同劉正飛一樣的“茶二代”們為茶鄉注入了蓬勃生機,為當地的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茶’字,便是人在草木中,片片皆辛苦,關系著千萬茶農的生計冷暖。我是在茶香中長大的,深知茶農的艱辛和不易,也盼著能為他們多盡一份力,用實際行動為家鄉茶產業發展貢獻力量,讓家鄉的茶香飄得更遠。”劉正飛說。(文圖:王倩倩)

編輯:劉浩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