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位于宿州市埇橋區的安徽農墾夾溝農場第三生產區玉米地里,農場工作人員盧良濤在操作智能水肥一體機,注水、加肥、攪拌、分流等環節“一氣呵成”。面對近期持續的高溫旱情,農場試驗推廣的2000畝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成效凸顯,目前田間玉米長勢良好。

據悉,該項技術可以根據土壤養分檢測數據和不同玉米品種各生長階段需求的差異,制定個性化的供水施肥方案,精準供給水分和養分,實現氮磷鉀等養分靶向輸送。

今年,夾溝農場執行玉米水肥一體化技術操作規程,將玉米種植密度從每畝4500株提高至6000株以上。數據顯示,與傳統方式相比,新操作規程的水肥利用效率顯著提高,預計每百公斤產量可節水超30%、節肥超20%。

“過去憑經驗澆水施肥,既浪費又低效,現在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省水省肥不說,玉米長得還更壯實。”夾溝農場第三生產區示范生產基地負責人蔡中利說。

今年,我省秋糧種植面積6400多萬畝。7月以來,全省尤其是淮河以北地區持續高溫少雨,農田蒸發量大、土壤失墑快,旱情快速發生發展,并呈擴大加重態勢。

當前,玉米正處于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大豆正處于分枝期至初花期,均為需水高峰期和水肥管理關鍵期,抗旱保苗工作事關秋糧豐收,搶時澆灌補墑對促進苗情轉化升級至關重要。

在懷遠縣徐圩鄉種糧大戶尚躍的玉米田塊里,管道噴灌系統可靈活調整噴頭的角度和壓力,實現全自動噴灑灌溉,大幅提升灌溉效率。

“我種了2100多畝玉米,第一遍澆灌已經結束,正在進行第二遍澆灌,預計兩三天完成。”尚躍告訴記者,他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抗旱工具,有管道噴灌、卷盤機噴灌以及水肥一體化的滴灌,比傳統的漫灌節水還高效。

記者了解到,針對持續的高溫少雨天氣,徐圩鄉全天候開啟境內的2座大型電灌站,從芡河提水灌溉,統籌調度水源,科學調整灌溉時間,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技術,全力滿足農作物生長關鍵期的用水需求。同時,廣泛動員種糧大戶、農戶利用已有的排灌設備和農田機井抗旱保苗。

“目前,全縣抗旱保苗面積220.8萬畝次,已投入各類灌溉機械2萬臺、機井7000多座。”懷遠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耿軍晉表示,目前該縣的抗旱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將持續加大調度,統籌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抗旱成效關乎秋糧豐歉,對旱情須臾馬虎不得。全省上下正齊心協力,不等不靠,全力以赴開展抗旱保秋糧工作,確保秋糧生長總體穩定向好,努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

蚌埠市要求把抗旱作為當前糧食生產工作的首要任務,做到應澆盡澆、能早則早、澆勻澆透,7月底前受旱地塊最少完成一遍澆灌,確保不因干旱造成連片死苗、牲畜死亡及飲用水安全問題。同時,組成3個包保組對各縣區開展包保服務,農技人員全面下沉進行技術指導,督促落實抗旱措施。

阜陽市各地區發揮好泵站、涵閘等水利工程作用,開足馬力從外河提水調水,有效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米”,把農業灌溉用水送到田間地頭,確保河灌區抗旱用水充足。

靈璧縣前移農業防災減災關口,未雨綢繆大抓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于2024年新建、擴建67座農田排灌站,旱時提水引水至田頭溝渠,保證方便、充足的澆灌用水。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汪學軍表示,將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克服靠天等雨思想,堅定“有水調水、無水打井,有旱必抗、有苗必保”的抗旱決心,落實“能澆盡澆,能早盡早,澆透澆勻,水肥協同,一噴多促”的科學抗旱措施,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強化政策支持和指導服務,確保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全面夯實秋糧豐收基礎。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目前,我省已撥付省級財政資金1000萬元用于阜陽、宿州、亳州等地的抗旱保苗工作,并積極申請中央財政資金,最大限度落實政策資金保障。截至7月29日18時,全省累計灌溉面積達2167.22萬畝次;各地共投入農技人員10.76萬人次,投入資金7636.96萬元(含省級財政資金1000萬元),淘井打井37996眼,投入各類灌溉機械51.69萬臺次。(記者許昊杰 孫言梅 通訊員肖馨雨 魏立東)

編輯:張琳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